◎樊 晶
(湖南長沙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0)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扎根的沃土,更是開展高校藝術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該文件首次正式確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的重要性,對如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做出了具體要求,同時為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綱領[1]。
高校藝術生因為其專業在藝術傳播上的特殊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揚上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憑借著對藝術文化先天的歸屬感和使命感,高校藝術生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但高校藝術生比較其他文化類學生存在著組織紀律性不強、文化底蘊偏弱、集體觀念淡薄等問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給老師們開展學生管理工作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如何針對藝術類學生的特點,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融合至高校藝術生的思政教育中,是文化自信的應要之求,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之舉。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亦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融合,探索高校藝術生思政教育對傳統優秀文化的融合方式,助力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發展,此舉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高校藝術生因為其專業在藝術傳播上的特殊性,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揚上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憑借著對藝術文化先天的歸屬感和使命感,高校藝術生成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力量。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不斷發展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沉淀為高校文化自信的培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尤其在藝術類傳統文化上,為高校藝術生的文化傳承和自信培養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內容[2]。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樹立人們正確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為目的的實踐育人活動,現代社會具體表現為培養公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政治思想,儒家“重民愛民”“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以及“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思想;儒、墨、道、法、兵等思想學派所倡導的“和諧”思想;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和“與自然和諧相處”;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思想,等等。這些豐富的思想理論根植于中華大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兒女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
1.有助于提升高校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文化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探尋有利于增加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促進學生自覺地積極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2.有助于正確引導高校學生堅持文化自信
高校藝術生普遍思維活躍度高、穩定性較差,容易受外界影響,在受到多元文化沖擊上表現明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獲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從而使高校藝術生能正確地處理好多元文化的沖突[3]。
3.有助于高校藝術生的道德提升和人格完善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包含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以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讓他們把自己的理想與國家的發展、富強相結合,逐漸完善其積極向上、胸懷天下的品格特征;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幫助大學生樹立高尚的道德修養,從內心深處自覺進行道德品行的修煉,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體系,逐漸提升其道德人格的境界。
高校藝術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遍是有一定的了解,可因為閱歷和經驗有限,了解的程度很有限;許多高校對我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也并不清楚,學生又缺少主動學習的意識,造成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了解不多、認識偏頗等情況。在小部分的學生心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跟不上現代文化,有濃厚的封建觀念,對優秀傳統文化認知不全面[4]。
高校藝術生由于其專業的特殊性,普遍把主要精力投放在專業技術的培養上,對傳統文化內容及本身價值的認知不夠全面,也沒有精力去深入了解,對思想政治相關內容也不感興趣。專業課教師們雖然對傳統文化素養較高,但往往把重心放在專業知識的講授上,對學生在傳統文化和道德素質等方面的培養不重視,缺乏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又僅僅只是思政老師或輔導員在起主要的作用,全員育人啟動難,思政教育隊伍組成單一;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課堂內教學為主,其他形式的育人措施鮮少,全過程育人難落實。
首先,傳授傳統文化的專任課教師匱乏,課程的設置也缺乏系統、穩定性。不少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傳授傳統文化的渠道少,得不到相應的支持,師資力量缺乏;其次,部分高校在開展弘揚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輕內涵重形式,教育內容流于表面;再次,學校教育宗旨及其體制的現代發展,以及傳統教育模式的改變,導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中的融合與發展存在著邊緣化的危險[5]。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紀寶成認為:“文化具有天然的歷史積淀性和代際傳承性,傳統文化是我們精神家園的根基,是文化認同的紐帶,也是我們面向未來,解決現代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毙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絕不是靠復興封建、讀經尊孔來實現的,但也不可能是簡單的拋棄優秀傳統文化、全盤西化就能夠實現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實際上是中國文化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的資源庫和基礎。因此,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必堅持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認真探索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現代價值。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求牢守大學思政必修課第一課堂陣地不動搖。思政教育是實現大學生文化自信培養的一種極為重要的路徑,將我國傳統文化深入貫徹到思政教學過程中,在大學科背景下開展多種形式的傳統文化融合,進而不斷提升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度和自豪感。要充分發揮高校思政第一課堂必修課的教育力量,將優秀傳統文化有計劃地向所有在校大學生推廣,增強其在青年學生中的感染力和影響力[6]。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當中,高校不能局限于課堂教育和第一課堂,要多舉辦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從培養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點,采取大家所喜聞樂見的實踐活動方式,把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引進校園。利用校園素質拓展活動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在活動當中寓教于樂,增強高校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自信的根基,其豐富的內容構成了藝術類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資源。在文化自信的引導下,通過微信公眾號、官網平臺、官方微博,傳遞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三位一體”優秀傳統文化網絡宣傳格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的實現,僅僅依靠理論學習是肯定不能夠完成的,必須還要理論結合實踐。這就要充分發揮實踐活動的重要作用,例如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自覺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7]。把傳統文化融入社會實踐活動中去,在實際活動中認可和培育文化自信。
高校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老師、學生工作專職輔導員,特別是思政教師,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堅師資力量,加強該方面師資隊伍建設,多渠道培訓師資隊伍,提高教師政治覺悟和專業知識水平,是探索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途徑的關鍵。只有有一支政治強、紀律嚴、知識淵博的教師隊伍,才能大大提升藝術類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力度和傳承力度。
[參考文獻]
[1]張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D].蘭州交通大學,2017.
[2]楊萬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7.
[3]胡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濟南大學,2017.
[4]張亞男.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D].青島科技大學,2016.
[5]張瓊.試論大學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邏輯[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7(4):33—36.
[6]寇建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路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11):84-86.
[7]郭繼文.論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系列重要講話的基本精神[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09):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