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深圳市天威視訊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 深圳 518000)
作為企業中聯系青年的橋梁和紐帶,基層團組織應該緊緊圍繞企業中心工作,以服務青年成長、成才為宗旨,以強化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為主線,堅持履行好“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基本職能,帶領青年開拓進取、建功立業,發揮好團員青年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在此過程中,如何滿足新生代的精神及物質需求,挖掘他們的潛在能力及價值,激活他們的能動性與創造性,更好地使其在企業中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雙目標尤為重要。
結合筆者在近8年的基層團組織工作,對目前團組織活動及青年人的思想現狀總結出以下主要幾點:一是青年人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青年人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手段變得多種多樣,尤其是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的出現,新時代青年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生著變化,青年人的思想教育工作面臨新的難題。二是團組織吸引力和凝聚力減弱,對于團組織深入基層開展青年工作帶來一定困難。三是團干部活躍度不高,其作用難體現。現階段基層的團干部都是兼職,他們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擔負起團組織分配的任務,本身繁重的工作已經讓他們沒有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團的工作,團工作與中心工作并沒有做到很好地融合與促進,兩邊的壓力導致團干部的工作受到影響,加上團的工作又缺乏實際有效的激勵措施和手段,使得團干部“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也打擊了其積極性,團工作無法被真正的重視起來和落實下去,這影響了組織目標的實現。
當前團的工作所面臨的問題,也給了我們更好的契機去探索和引進新方法、新思路,以更充分發揮團的工作優勢,建立與體制機制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團組織,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用科學的理論武裝和教育團員青年,始終是團組織的重要工作。要堅持不懈地抓好各項學習教育活動,搞好理論和形勢政策教育;定期開展走訪,把握不同青年群體的思想特點、生活實際、接受習慣,積極探索青年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方式、方法;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新應用,開展多樣的主題“團課學習”“團章知識挑戰比賽”等;努力提升學習宣傳的思想性、針對性與實效性;在思想教育過程中,要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對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的管理,加強對網上言論和觀點的辨析引導。
用先進性感召青年、凝聚青年,用群眾性吸引青年、團結青年,積極做好“五四推優”,讓青年積極參與“青年文明號”評選、青年創新項目申報等,努力幫助青年成長成才。同時做好青年的推優入黨工作,源源不斷地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做到推優工作制度化、推優程序規范化、推優育優系統化。
要嚴格按照“干部四化”原則和德才兼備的標準選拔培養一支思想素質高、工作能力強,能為共青團事業無私奉獻的團干部隊伍,這不僅關系著企業的健康持久發展,也關系著團的建設發展。
按照團中央《團干部聯系青年工作制度》文件提到的“1+100”制度,積極主動聯系青年,推進“智慧團建”和“青年之家”建設,擴大團組織工作的有效覆蓋,把團的組織力量深入到青年中去,使每一個基層團組織、每一名基層團干部都能經常聯系青年、有效感知青年。積極開展便民服務、志愿者服務等各種形式的主題活動,讓青年真正參與進來[1]。
團組織自身建設是完成團組織各項任務的組織保障,關系著團事業的成敗。要根據企業自身實際,及時調整、合理設置團組織,做到全面覆蓋、有效管理。認真做好團委換屆選舉工作,進一步增強團組織的戰斗力和活力,實現團干部的新老交替、結構優化。
企業共青團要有所作為,圍繞企業中心任務開展活動要持之以恒,要結合自身特點,在青年職工中開展創新創效、青年先行等活動,充分發揮青年在團體中的作用,鼓勵和幫助團員青年進行創新研究,建立一套青年自主創業的管理和獎勵機制。在活動中始終貫穿企業文化導向,營造和創建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讓“共青團”成為企業中一張“王牌”,讓團的工作得到企業黨政領導的支持和團員青年的擁戴,引導青年把實現自我價值與公司發展理念有機結合[2]。
加強兄弟單位之間互動溝通,拓寬工作領域、整合資源,通過組織拓展、走訪交流、企業聯誼等形式,為更多的團干部、團員青年創造輕松、活躍的平臺氛圍,使其在交流中成長,在學習中進步。
團組織必須掌握現代信息化工作方法,不斷創新服務手段、提高服務效率,要借助網絡平臺,構建團的工作網絡體系,如共青團微信公眾號、微信群號、微博群號等,實現共青團資源的快速傳遞與共享,使網絡成為教育青年、引導青年、凝聚青年的新陣地。
面對新形勢,共青團事業發展也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企業團組織也必須認清形勢、統一思想、與時俱進,在工作思路、工作方式、自身建設上有所突破和創新,為廣大青年創造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讓他們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也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尹小文.高校共青團在形成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合力中的作用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7.
[2]蘇醒.我國共青團政治思想工作優良傳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