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鳴
(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紫光閣》雜志社編輯部 北京 100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高度,作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大決策。2015年12月1日,首批25家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確定,入選機構大體分為四類:中央直屬綜合性研究機構(簡稱“國字號”智庫)共10家;依托大學和科研機構形成的專業性智庫(簡稱院所型智庫)共12家;依托大型國有企業的專業性智庫有1家;基礎較好的社會智庫共2家。三年來,各智庫進行了許多富有創造性的實踐探索,較好地回答了智庫建設中的關鍵性、基礎性問題。筆者擬在此對有關經驗進行簡要總結提煉。
眾多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字號”智庫,普遍發揚“傳幫帶”傳統,打破學科和部門的藩籬組建團隊,建立并完善競爭機制,力求使青年人才快速成長并脫穎而出,實現“小荷盡露尖尖角”的目標。
以多所知名高校為代表的院所型智庫,均不約而同地采取了“借人不養人”的模式。它們依托下屬的專業研究所建立“人才庫”,在課題立項或受領上級任務后隨時從各研究所精干力量中“擇優點將”。這種隨機應變、靈活搭配的用人模式,能保證在短時間內組織高水平專家高質量完成任務,也免除了“實體化”帶來的運營管理成本。
一些智庫積極探索建立智庫與政府、智庫與學校、智庫與社會之間的人才流動機制,使更多高端人才為我國貢獻力量。例如,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簡稱重陽研究院)聘請了十余個國家的近百名前政要、銀行家和知名學者作為高級研究員,其中包括斯洛文尼亞前總統圖爾克、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夫等。他們不僅可以開展高質量的研究工作,而且能有效擴大中國智庫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國字號”智庫的經費來源基本相同,主要有國家高端智庫專項經費、橫向課題經費等,其他資金數額根據各單位情況各有高低。在財政專項經費使用方面,各家智庫都嚴格執行有關規定并接受審計審查。
有些智庫實行企業化的運營管理模式,運營經費的結構相對比較復雜,主要由財政撥款、高端智庫專項經費、國家部委橫向課題經費和商業運營收入等構成。一些高端智庫還積極爭取財政部文化產業發展專項、中宣部媒體融合發展重點項目等國家層面的支持。個別智庫還通過承接一些商業性的調研項目來獲取資金,以此填補運營成本。
重陽研究院作為依托人民大學建立的體制創新型民間智庫,運營資金均來自社會捐贈。2012年,人民大學校友捐款2億元設立重陽投資教育基金,主要用于建立并資助重陽研究院。另外,重陽研究院每年還接受新的社會捐助。例如,2014年6月,北京巧女公益基金會捐贈2500萬人民幣,在重陽研究院設立了中國首個生態金融智庫。
近年來,國內智庫領域競爭日趨激烈,以社科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以下簡稱全球智庫)、新華社瞭望智庫(以下簡稱瞭望智庫)、重陽研究院為代表的高端智庫開始全面發力,在智庫運營領域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
打造“一體多翼”,管理注重“三性”。全球智庫采取理事會運作模式,打造了“一體多翼”的發展框架,即:以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為一體,以藍迪國際智庫項目、煙臺東亞研究院、能源中心、“中美聯合報告項目”為側翼,分別開展全球戰略、周邊戰略、東亞文化等研究。該智庫在日常管理和研究工作中注重突出“三性”:突出戰略性,瞄準中國與全球共同發展的大格局;突出前瞻性,用敏銳的目光把握世界脈搏;突出對策性,著眼實際問題提出可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
用新媒體搭臺,開發“智慧產品”。瞭望智庫目前已形成“課題研究”、《瞭望研報》及“瞭望智庫APP”等“智慧產品”,并構建了研究與傳播統一策劃、整體運作的運營流程,把提升智庫影響力與強化輿論引導力作為兩大重點目標,比單純研究型智庫更具競爭優勢。瞭望智庫2014年推出的“瞭望智庫APP”,已成為國內智庫機構中首個工具性APP。目前,瞭望智庫正在推進“智庫客戶端集群”建設,努力打造智庫“思想交互平臺”和研究成果“展示館”[1]。
緊跟國家戰略,開展全維互動。重陽研究院在運營方面有三個特色:一是緊跟國家重大戰略。2013年,該院率先開展G20研究,于同年8月舉辦首屆G20國家智庫論壇,并積極建言獻策,建議我國舉辦G20峰會,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肯定。二是研究與傳播并重。一方面,研究院對重大選題的反應十分迅速,如近幾年對全國“兩會”、總理記者招待會的解讀文章,重陽研究院隨即通過主流媒體廣泛傳播。另一方面,研究院努力打造國際高端“朋友圈”,積極把中國聲音和中國智慧傳向全世界。三是建立全維度的關系互動網絡。研究院與國內20多個部委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都接受大量研究任務。此外,研究院還與媒體、政界、學界、企業等保持著良好互動。
僵硬的行政管理手段,出不了一流智庫和一流成果。建設高水平智庫,一是要建章立制,制定明晰的標準規范和管理措施,確保智庫的各項活動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二是要建立并不斷完善智庫理事會,發揮其在促進供需對接、規范評價監管、增進機構協作等方面的協調職能。三是要統籌行政管理與科研管理部門的分工協作,在“黨管智庫”原則下理順理事會的業務管理體制[2]。
一是研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完善以業績為導向的人才激勵機制,完善以實際貢獻、工作業績和崗位職責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收入分配機制。二是探索建立人才流動機制。在“互聯網+智庫”的全新發展階段,應修建聯通“政產學研”不同領域的“旋轉門”,為智庫人才爭取更大發展空間,形成良性循環。三是探索形成完備合理的人才結構。要著力打造智庫高端人才團隊,建立以首席專家為核心、以崗位專家為骨干、以儲備人才為輔助的人才梯隊。
智庫研究人員既要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功底,又要熟悉決策過程。當前一些智庫研究課題的靶向性、實效性不理想,根源就在于智庫研究人員的問題意識不強、前瞻眼光不夠、戰略思考不深。要推動智庫通過各種形式與決策部門建立對接關系,讓研究人員更多參與決策、更好地提供服務。還應探索建立決策部門直接聯系智庫制度,促進每個決策部門與一家或幾家智庫形成相對固定暢通的對接機制。
[參考文獻]
[1]吳亮,夏宇,馬巖.媒體融合發展對接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路徑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6(8).
[2]馮小寧,荊淮僑.媒體型智庫商業模式轉型的思考[J].青年記者,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