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貴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安和鎮冠英初中 廣西 桂林 541515)
物理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科學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它由知識體系、觀念形態及語言符號等要素構成。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遵守新課標有關物理文化培養的規定,同時也要以教材為基準,穩步提升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與素質。物理文化的融入成為當下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任務,教師需要在實踐中進行總結分析,不斷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學效率。本文基于物理文化,重點對初中物理教學中融入物理文化的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通常來講,物理文化屬于科學文化的范疇,是一代又一代物理科學工作者的研究結晶,并且在歷史傳承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也可以說,物理文化是在物理學科的基礎上,對于相關物理學的科學觀及生活觀的總結[1]。
通過物理文化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初中物理教學,不僅能夠加強物理教師和初中生之間的相互交流,還能夠提升物理學科的教學效率,以實現物理教學的既定目標。通過將物理文化滲入教學中,使初中生進一步完成預置物理學習任務,加深對課程內容的了解和掌握,并彌補在物理課堂學習中的一些不足。
傳統的物理教學模式,主要由初中物理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主體,大多數為單向溝通,忽視了初中生的特點,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有效調動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將物理文化滲入教學中,通過結合物理文化來進行教學,不僅能夠有效地將學習放置在實際情景之中,還可以大大提升了初中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初中生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會相互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了物理的學習效率[2]。
建立一個物理學習小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互相展示學習成果,交流學習過程和體會,讓初中生獲得更多的學習成就感;學生在課后自主學習還可以有效地利用物理文化,從而激發學習物理的熱情和積極性。
對于初中物理課堂來說,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應該是一個共同體。但是,現在的許多初中物理課堂都是教師為主體,從文化課堂的角度看,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就是缺乏師生之間的文化交流、缺乏多維度的溝通。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了解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并不會真正地掌握物理內涵,也學不到到真正的物理科學知識。
從目前的物理教材可以發現,有些教材對于物理核心概念和發展規律的文化背景描述不夠清楚。例如,人教版物理選修中,多次提到了普朗克和愛因斯坦給出的量子化概念,分別在1918年和1921年獲得諾貝爾獎,主要是由于這兩位科學家在量子化概念發展的進程中都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如果愛因斯坦的光子說僅僅是普朗克的能量子說的遷移,那么1921年的諾貝爾獎是不可能授予他的。因此,必須要將當時的歷史背景講述清楚,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除此之外,許多的初中物理教學中不重視物理實驗,僅僅是在課上通過教師的實驗展示為學生進行講解,這阻礙了學生求真精神的發展,不利于學生學習物理知識[3]。
要在日常教學中以“精”和“管用”為指導性思想,以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和貼近學生即“三貼近”為基本原則,從而激發出學生的物理的學習興趣。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來不斷傳授學生物理文化知識,例如讓學生合作設計關于初中物理知識的手抄報或者多人協作進行物理實驗等。在以往的初中物理課堂上,學生都僅僅是被動的聽,初中物理教師灌輸一些知識或者案例,不能夠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而物理文化的融入模式,能夠大幅度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學效率。例如,在物理競賽教學中,教師完成“半偏法測電流表內阻”的演示后,讓學生親歷將原實驗改造為“半偏法測電壓表內阻”等實驗,從而得出“間接測量法”“替代法”,這樣將物理科學思想及方法滲透到物理教學中,有益于學生的創新精神、探究能力的培養[4]。
物理文化的培養必須依靠學生與教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要相互爭論、相互傳授、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種教學模式充滿溫暖、互助和競爭。初中物理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初中物理內容,通過相互合作與互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可以在初中物理課堂上舉辦專題討論;開展學生上講臺物理故事述評、物理情景劇等活動。要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后續培養方案,如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時可以引入日晷;在學習液體壓強時可以介紹公道杯,在學習簡單機械時可以講講桿秤[5]。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學生的初中物理考核都僅僅是一張試卷,這種“單維應試”的考核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初中物理教學質量。初中物理教師應將考核方式多樣化,并且要注重過程性評價,以激發和促進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初中生是處于最有趣、最活躍的階段,物理教師作為物理學習的引導者,應該給予學生足夠的鼓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初中生的物理文化涵養。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下,教師應在初中課堂上融入物理文化教學。初中物理教學內容應向“三貼近”轉變,教學方式應“以導為主”,學習考核評價應注重“多維素質”的培養。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們更加全面地了解物理學科知識,還能夠培育學生正確的“三觀”,從而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和學習態度,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汪明.物理文化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物理教師,2017,38(5):32-35.
[2]薛永紅,張曉春.文化傳統與物理課程[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7(07):56-58.
[3]續佩君,薛永紅.文化視角下的高中物理新課程[J].學科教育,2018(10):13-15.
[4]吳同華,陳萬平,姜圣國.由新課改三維教學目標談對物理教學的文化思考[J].物理通報,2017(3):12-14.[5]汪明.物理文化課堂教學實踐與反思[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