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杰 關燕炯
(中共酒泉市委黨校 甘肅 酒泉 735000)
近年來,酒泉市為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采取積極的產業政策,以創業設計、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廣告會展、文化旅游、數字動漫為重點內容,加快培育了一批具有較強示范效應和拉動作用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為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酒泉市歷史遺存眾多,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有5項,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優勢突出。
酒泉市擁有敦煌藝術、史前聚落、古都重鎮、絲路古道、關隘要塞、長城烽燧、石窟寺廟、石室文書、流沙墜簡等眾多獨特的文化遺產。境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393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境內長城、鎖陽城、懸泉置和玉門關5處,占甘肅省世界文化遺產的71%。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20處,占甘肅省131處國保單位的15%。酒泉寶卷、酒泉夜光杯雕、敦煌曲子戲、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阿克塞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敦煌飛天文化產業公司、敦煌文化產業園,先后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2017年,酒泉市接待海內外游客2649.5萬人次,同比增長23.56%,實現旅游收入244.9億元,同比增長28.42%,旅游綜合收入占酒泉市GDP的18%左右。
近年來,酒泉市不斷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全面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但是,市縣、鄉村和社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的現狀并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城鄉、區域公共文化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依然存在[1]。
酒泉市文化資源豐富、產業優勢明顯,但文化產業總體規模還比較小,企業自身發展能力還比較弱,缺乏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能夠引領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2017年,酒泉市法人單位達到933家,但可以納入產業統計的規模以上的企業還不足50家。
酒泉市的文化產業雖然門類較為齊全,但文化產業主體還是以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為主,總體上還處于“小、弱、散”的局面。
酒泉市現有的文化人才儲備還遠遠不夠,存在文化產業發展單位的規模偏小、高學歷高職稱的人才比重偏低、文化經營性企業負債經營等較為普遍的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文化產業人才的缺乏是最突出的矛盾,嚴重影響了酒泉市文化產業的后續發展和做大做強。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實施,特別是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連續舉辦,酒泉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酒泉市今后要在資源轉化、產業設計、項目包裝、品牌培育等方面加大力度,使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強大的經濟資源。
統籌規劃建設敦煌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個省級大景區,西漢酒泉勝跡——生態濕地大景區、金塔沙漠胡楊林——“四湖一溪”大景區、瓜州榆林窟——鎖陽城、阿克塞哈薩克民族風情城等8個市級大景區。分步規劃建設富康文化旅游綜合體、敦煌夜市、金塔北海子濕地休閑旅游景區、玉門油田紅色旅游景區、肅北黨河峽谷民族文化風情園等10個特色文化旅游景區。加快建設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推進文化旅游名城和特色村鎮建設,融入民族民俗、手工技藝等特色文化元素,建設主題賓館、崖壁酒店和民俗特色農家園。鼓勵縣市區創新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藝產品,實現4A級以上旅游景區和有條件的星級飯店有專場演出、大景區駐場演出常態化的目標。
利用酒泉市獨特的自然風光、地形地貌、生態環境、歷史文化等戶外運動資源,舉辦由平原向山脈延伸,由陸地向天空拓展的立體化戶外健身休閑運動項目,打造以走、跑、飛、駕、攀、騎、滑、蹦為主要內容的八大系列戶外休閑健身運動;大力發展體育健身、運動體驗、養生度假、賽事觀賞、山野戶外、自行車、垂釣、漂流、登山、攀巖、馬術、航空、極限、體育節慶和民族民間民俗體育項目;注重發揮品牌賽事引領作用,全面推動文化、旅游、體育融合發展,積極培育體育休閑游、體育賽事觀賞游等特色產品,不斷壯大戶外運動和特色文化體育產業。
鼓勵酒泉市文化企業主動加強與國內實力機構的積極合作,帶動相關策劃、包裝、設計、經紀、傳播、廣告、運營等中介服務的發展;加快推進“互聯網+”戰略,大力發展信息內容、網絡媒體、信息咨詢等網絡信息服務;積極倡導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費方式,促進市民文化消費由較低層次的消遣型、娛樂型向高層次的知識型、健康型、高雅型方向發展,讓讀書看報、旅游度假、鄉村體驗、運動健身、中醫養生、參觀展覽、愛好收藏、藝術培訓等成為主流文化消費方式;大力推進健康產業發展,依托特色養生保健資源、綠色生態旅游資源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加快推進酒泉中醫院、敦煌中醫院和肅北蒙醫院建設,探索優化傳統醫藥產、學、研、醫集群發展途徑,鼓勵藥食同用中藥材的種植及產品研發,發展健康養生、醫療保健特色旅游度假項目。
開發建設景區輻射型、古鎮村落型、傳統民俗型、養生度假型等特色村鎮。切實加快鄉村文化旅游示范點建設,立足當地資源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突出鄉村生產生活特點,強化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場所的創意和設計,積極開發鄉村文化旅游產品[2];著力實施文化扶貧項目,依托鄉村文化場所,整合文化信息資源,調動鄉村文化專干人才、農村實用文化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與知名電商企業合作,大力推行“文化電商”;支持文化創意設計企業,在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開發農產品包裝、鄉土文化產品等創意產品,著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提升城市文化內涵,注重城鎮風貌設計,有效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形成“一城一品一特”的整體風貌,建設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鮮明的特色文化城市。在建筑、園林、城市設計、城鄉規劃等設計上,要因地制宜地融入地方文化元素,提高文化創意設計與城鄉規劃、建筑設計、園林設計和裝飾設計的融合,注重城市建筑的文化氣息,突出城市鮮明的文化元素,著力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