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龍
(晉中市博物館 山西 晉中 030600)
改革開放以來,博物館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山西的很多博物館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博物館從依托古建到新建的現代化建筑,甚至很多地市級博物館都是從無到有。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隨之而來的是文化上的轉變,這已經成為繞不過去的問題。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了農村老家進城生活,而城里人的住房也從平房四合院到三層樓房、五六層樓房、高層電梯房的轉變。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附著在生活當中的文化傳統也發生了變化,如普通話普及、方言正在削弱、洋節在興起等等。短時期內社會生產生活巨大的變化,對傳統的影響是一個很大的課題。
社會的變化對于博物館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傳統文化和新型文化的快速轉化,使文化內容上爆發式堆積,傳統文化和新型文化兩種元素為博物館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博物館能利用各種能夠體現傳統的實物、聲音、視頻等,采用多種形式豐富觀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博物館作為“文化中樞”,還應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對話的平臺,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互聯互通、包容互鑒。新時代的中國博物館,要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中樞”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實現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新時期的博物館行業,必須明確自己的發展方向。作為國有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型博物館,在機遇面前應如何發揮自身作用呢?
傳統,從百度上查到的定義是:世代相傳、從歷史沿傳下來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以及行為方式等,對人們的社會行為有無形的影響和控制作用。傳統是歷史發展繼承性的表現,在階級社會,傳統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積極的傳統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保守和落后的傳統對社會的進步和變革起阻礙作用。
“傳統”放在這里,更多的是指我國在短時間內快速城市化,由此帶來的生活習慣轉變,新環境沖擊下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化。我大學是在貴陽讀的,少數民族同學和漢族同學已經基本沒有分別,只有在和父母講話、過傳統節日時才感覺到一絲差別;還有一些居住在城市的少數民族同學,已經不會說本民族語言,只在飲食的偏好方面有些許不同,少數民族衣服也只是在回鄉過節日等特定時候穿。在這個層面,作為文化互動平臺順應社會變遷,為有生命力、有活力的傳統文化產業提供展示平臺,對退出人們日常生活的舞臺,進行保護性展示、留存資料,具體有以下幾點:
一是發揮文化產業中社會經濟組織的主動性,搭建觀眾與傳統文化交流平臺,傳承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目前,很多非遺項目都實現了與時代同步,實現了產業化。對于博物館,尤其是國有博物館要與文化企業合作,為其提供展示平臺,提供代賣、推廣等服務,引導其在博物館組織豐富的推廣活動,與博物館公共文化供給職能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有些傳統文化已經離我們的生活遠去。這些傳統文化,是人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并且能與我們的考古研究相互呼應。這些傳統文化,通過收集、整理,通過藝術加工展示出來,可以喚起人們對過去生活的記憶。
當前,山西一些非國有博物館都是依托某一方面的傳統文化設置的。例如平遙文濤坊古兵器博物館、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呂梁北武當古兵器博物館、山西中醫藥博物館(太谷)、祁縣雨樓家俬博物館、壽陽縣生云博物館、旭峰酒器博物館(左權)、苗世明藏報博物館(左權)、永濟百佛閣博物館等,大部分都是以展示、傳承一定的文化為內容。民辦博物館有自己特色和專長,尤其是在收集、代表、反映傳統文化展品方面。
一直以來,國有博物館的收藏來源比較單一。根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文物來源統計顯示舊藏數量占比40.53%,發掘數量占比17.07%,征集購買數量占比16.37%,移交6.1%,接受捐贈6%,撥交5.37,采集4.81,揀選1.67%,依法交換0.14%,其他1.95%。就全國的情況來看,舊藏、發掘、征集購買占比較多,說明展品來源有限;單獨看征集購買的比例盡管不低,但從實踐中來看這些征集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多數為展覽需要,單純為增加館藏的少。
面對現實情況,由于定價機制、真實性問題困擾著征集購買的進程,國有博物館開展與社會力量合作、特別是民辦博物館合作,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當前,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文化企業也在不斷發展。國有博物館應在堅守文物保護、藏品問題上不打折扣,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對外服務。國家文物局組織編制了《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試行)》,為博物館開發自身資源、利用社會力量提供了一條路子。博物館應以此為切入點,舉一反三,利用傳統資源,為傳統文化搭建合作利用的平臺,構建傳統文化傳承途經[1]。
博物館應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交流平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促進社會文明進步;要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實現面向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實現博物館在文化傳承中的“中樞”作用。博物館在平臺建設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文化不斷發展[2]。
在社會文化不斷前進發展的時代,城市的繁榮需要傳統文化來支撐,現代博物館早已不是單純的保管文物的場所。國有博物館,日益成為集收藏、研究、展覽、公共教育和文化交流于一體,集歷史文化旅游資源、融現代展示宣傳娛悅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公益文化平臺,這已是博物館發展的必由之路。新時期的博物館建設,要充分發揮文化中樞的作用,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傳統文化與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習俗相融合,為城鄉人民營造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