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 威
(湖北省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 湖北 赤壁 437318)
關于鄂南(按:今鄂南全域晉時屬武昌郡,其時武昌郡統七縣,惟鄂南有大山。從地理沿革看,武昌山當屬幕阜山一脈)一帶茶事的起源,《鄂南茶文化》中認為始于魏晉時期①,晉代陶潛的《搜神后記》記載:“晉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此說可信。
近年來,關于鄂贛之間幕阜山為瑤族故里的考證和討論方興未艾,很多學者認為古瑤族聚居于以湖北通城周邊為中心的區域。通城有藥姑山,從上古音韻上看,藥為喻母藥部,瑤為喻母宵部,聲母相同,古音相近,二字可對轉,藥姑山即瑤姑山②。且瑤族有其傳統獨特的制茶工藝流傳,故川字茶作為鄂南本土的茶品,與古瑤族制茶業實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業界公認的“川字茶”在羊樓洞始創,并長期生產。羊樓洞地名始見于《清史稿·地理志四十二》,清代以前尚無載。羊樓洞地名來源,當地雷氏宗譜云,雷氏先祖景賢公,“鑿池畜魚以自樂……又于池上構樓飯羊,羊極蕃庶,遠近皆傳稱之,先時洞未有‘羊樓洞’之名,有之自此始也。”③有學者對此表示“此說甚可懷疑。”④
羊樓洞多山,但周邊山上并無大的洞穴和著名洞穴,可見“洞”為地名并非來自地貌特征。此“洞”字又常常寫作“峒”,宋代舊制,羈縻州轄行政單位之大者稱縣,小者稱峒。所謂“羈縻州”,指地處僻遠,執政者如放風箏般牽線維系而不使其脫落之地。宋代趙昇《朝野類要·羈縻》:“荊、廣、峽溪洞諸蠻,及部落蕃夷,受本朝官封而時有進貢者,本朝悉制為羈縻州,蓋如漢、唐置都護之類也。”羊樓洞僻處史稱荊蠻的湖北偏遠邊界,在鄂、湘、贛三省交界群山環抱之中,歷史上又曾隸屬興國州,所以其地應當是羈縻州,轄行政單位之小者,所以又稱“峒”⑤。再說“羊”字,中國境內古代的山羊和綿羊全部出于北方⑥,處于南方的蒲圻(今赤壁)民間極少有養羊習慣,民國時,蒲圻縣“每歲秋冬各鎮售羊肉者多來自河南云。”⑦所以羊樓洞的“羊”字可能另有所源。我們考慮,“羊”為喻母陽部,與喻母宵部的瑤字古音相近,“羊”“瑤”一音之轉,故“羊”字很可能為瑤字訛變而來。關于“樓”字,現瑤族住房多為竹木結構,一般是一樓一底,這個“樓”字很可能來源于瑤族原在羊樓洞居住時的建筑居址遺存。推測羊樓洞最初叫“瑤樓峒”,后因語音訛變和書寫方便等原因變成今天的名稱。
帽盒茶的制作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川字茶”的前身,也是介于餅茶與磚茶之間的過渡性茶類。制作帽盒茶的原料,按照傳統的做法,取肥地所產的茶葉,最好等到初夏之后再采摘,保證枝梗粗老。茶農將鮮葉采摘回后即入熱鍋快炒殺青,炒后置于木質揉床上踹揉使軟,然后曬干成為毛茶。毛茶并不經過發酵,入鍋再炒,使水分進一步蒸發,然后用鍘刀切斷,長一寸許,經過分篩,用篾簍踹裝。簍高九寸,裝茶時,在地上挖一個土坑,深九寸,恰如簍大,將簍套入洞內,一人手拉麻繩,雙足在簍內踩壓,邊壓邊加茶葉,至每蔞裝七斤十二兩且壓緊為止,用棕遮蓋,再用圓形篾簟封口,用麻繩縫合,然后三簍相連,放進一個大篾籮內,大篾籮長三尺,放入后再用竹篾編成十字型捆縛,放在杠桿下加壓使形狀大小一致即成。由于一再加壓,緊致的包裝縮小了茶貨的體積,可以經受車船上下搬運和駱駝隊駝運顛簸,且易于長途販運及銷售時計量⑧。
早期帽盒茶的制法與現在湖南的千兩茶頗多相似之處,初制品未經渥堆發酵,未經蒸制而成,今日青磚茶的一系列工藝,是在以后的生產過程中逐步演變而成的。
關于青磚茶出現的時間,比較傳統的看法認為始于1861年漢口開埠時⑨。根據后來發現的一些資料,我們認為青磚茶出現的時間應該更早。康熙統治期間,政府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了東北邊防,還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發展生產的措施,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市場尤其是西北市場對茶葉的需求增加,羊樓洞茶區茶產業的發展又為茶葉運銷西北提供了可能。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晉商深入羊樓洞從事茶葉貿易,與當地鄉紳結成利益共生關系,踩制磚茶,運往蒙古地區。與此同時,清政府與歐洲國家的貿易也已開始,中西茶葉貿易逐漸興起,茶葉內外銷的推動成為磚茶生產的強大動力。
在此時期,文字資料顯示磚茶已經產生。清人葉瑞廷《莼浦隨筆》卷四記載了晉商來蒲圻收茶制茶磚的情況。其文載:“聞自康熙年間,有山西估客購茶邑西鄉芙蓉山,峝(按:即洞)人迎之,代收茶,取行用。估客初來頗倨傲,所買老茶,最粗者,踩作茶磚,仍號芙蓉仙品。”此書作者為蒲圻本地人,所記內容應該比較準確。故我們估計康熙年間帽盒茶發展成為真正的青磚茶。
米磚茶的原料為紅茶軋制片末和花香,起初估計并無米磚茶之稱。羊樓洞故老相傳,因米磚茶初期多銷英國,其國旗上有“米”字圖案,故稱“米磚茶”,此說可供參考。不過米磚茶的名稱出現得較晚確為事實,目前我們發現的最早提及“米磚茶”這一名稱的,見于1926年出版的《中外經濟周刊》之《晉商在湖北制造磚茶之現狀》。
從技術角度來看,米磚茶壓制制作時因為需要更大的壓力,所以需要機械制作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制作,故出現時間理應稍晚于青磚茶。有的學者認為:“19世紀70年代,俄商開始在福州設廠壓造米磚茶。”⑩這主要是因為福州是第一批通商口岸,且鄰近當時的紅茶產地和便于海運。1861年,漢口開埠后,俄商又在漢口開設磚茶廠,1891年-1901年之間,俄商在九江大量壓制米磚茶,于是福州磚茶廠也相繼停工,紛紛移設于漢口、九江。后因漢口壓制米磚茶的半成品來源豐富,米磚中心產地由福州而移到漢口?。新中國成立后,集中于鄂南趙李橋茶廠生產。
【注釋】
① 萬獻初、宗嵩山主編:《鄂南茶文化》,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頁。
②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7月,第183頁。
③ 《景賢祖傳》,《雷氏宗譜·姻編·雷氏祖史概述》,民國甲子年合修初續崇義堂本。
④ 李靈玢:《洞商與羊樓洞區域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96頁。
⑤ 李靈玢:《洞商與羊樓洞區域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17頁。
⑥ 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9月北京,第114頁。
⑦ 宋衍綿:《蒲圻鄉土志》,武昌:永盛印書館,1923年,第24頁。
⑧ 李靈玢:《洞商與羊樓洞區域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3月,第126頁。
⑨ 華中師范學院歷史系、趙李橋茶廠:《洞茶今昔》,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1月,第5頁。
⑩ 陳椽:《茶業通史》,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9月第二版,第203頁。
? 陳椽:《茶業通史》,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9月第二版,第2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