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遠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撫順 113001)
人類在實踐的過程中認識改造著自然。伴隨著人類地位的提高,自然界的某些固有的運動模式和功能也隨之改變。在人類貪婪欲望的驅動下,人類對自然改造不斷加深,而自然環境出現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如全球開始變暖、天空出現霧霾、物種面臨滅絕等。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從原本的和諧演變成至今的異化狀態,從而使人類的生存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和自然的關系,關注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這促使人們在馬克思的思想中尋求對策?;诖耍疚木婉R克思的自然觀展開論述。
伊壁鳩魯學派在哲學領域延續了4個世紀并占據了一席之地,其學說遍及希臘和羅馬。馬克思也稱贊伊壁鳩魯是古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明確指出了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在自然觀上的差異以及二者在實踐上所持的不同的立場。前者提出“以大自然為中心,人類應從屬于自然的必然王國,人應當屈從自然,順從自然”,后者則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自由和獨立的,強調自我意識的絕對性和能動性[1]。馬克思認同伊壁鳩魯在認定世界是客觀的同時也強調人類具有主觀能動性這一說法,這是人在大自然面前的一種“人化思想”。馬克思稱贊伊壁鳩魯派堅持人的主體性與主觀能動性的思想不同于德謨克利特派機械的唯物主義決定論的思想,但同時也指出伊壁鳩魯派未能將自由和必然二者之間的關系有機結合起來。
將黑格爾視作哲學領域一位天賦異稟的精英是不為過的,即便在他的著作《自然哲學》里包含了唯心主義思想,但在客觀唯心主義的背景下散發著重要的辯證法思想。黑格爾指出,宇宙產生一切物體的根本來源于絕對理念,自然界并非一開始便存在,而是由于絕對理念產生的,正所謂“自然在時間上是最先的東西,但絕對先在的東西卻是理念”[2]。因此,他在自然哲學里認為自然不是客觀的現實存在,而是絕對理念的一種外化形式。自然后于絕對理念產生,絕對理念為第一性出現,所有事物都在絕對理念的控制中?!爸鲝堊匀皇抢砟钏谥械睦砟?,所以這就意味著自然在本質上是一種觀念性的東西,或者說,是這樣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僅僅是相對的,只有相對于第一性的東西,才有其規定性?!盵3]這種觀念將意識與客觀存在的關系顛倒了,認為絕對理念就是意識,是第一性的,自然產生于絕對理念,自然為其外化形式,這是一種唯心主義。但黑格爾自然觀是有閃光之處的,在他自然觀里接受并且發展了康德的自然思想里所含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自然界并非一成不變,自然的行進與發展是一個不斷向前的動態過程,且它的任何變化都將前一變化的狀態作為依據。時間、繼承、聯系的特點貫穿自然界的每一個變化,這是黑格爾的閃耀之處。
馬克思同時代的哲學家費爾巴哈是哲學界一顆璀璨的明珠,他的自然觀的出眾之處在于同黑格爾的自然觀是對峙的關系,費爾巴哈以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自然觀為基礎,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費爾巴哈指出,黑格爾的絕對理念是萬物之源的思想是不對的,在思維與存在二者之間何為第一性的問題上,他認為存在為主體,思維為客體,思維是由存在的演變而產生的。
費爾巴哈認為,自然不存在自我意識,且一直處于第一性。“我所說的自然界,就是人拿來當作非人性的東西而從自己分別出去的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和本質之總和?!盵4]他認為自然界是人類把自己除去剩下的一切東西,比如陽光、空氣、水、動植物等一切感性的力量、事物,不再是被神所界說的不可知的事物。在他的思想里,自然是一個特殊的存在,自然的運動與發展有自己的法則和特征。他對自然直觀式的理解,即眼睛所看到的自然是什么樣的,就是什么樣。
誠然,費爾巴哈的自然觀也是有瑕疵的。馬克思認為他的自然觀是一種處于人的假象中的人類以前的自然存在,這種自然是不存在的,對于費爾巴哈的感性的人,也是一種“具有純粹自然形式性質的類本質的人,它作為空洞的原始主觀性,不是能動地、實踐地而是被動地、直接地同自然的死一般的客觀性相對立”[5]。換言之,費爾巴哈的感性的人,是與自然一般安靜的相似的客觀存在,他沒有社會實踐,缺少主動性和創造性。
馬克思提出,費爾巴哈認為的人與自然只是感性的客觀物體,只是單單從外在表現出來的樣子去理解,與具體的歷史社會存在脫節,并沒有從人的具體實踐活動這一層面去把握,這種唯物主義是抽象的。馬克思將他直觀的、抽象的自然轉變成具體的、現實的自然,破解了費爾巴哈自然與人類二者分離的狀態,以能動的視角去看待自然,將人類社會融入自然,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脈絡進行研究。
就如羅馬的建成一樣,馬克思的自然觀也是從無到有,其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從簡單到系統漫長的歷程,通過研讀馬克思的經典文本,沿著馬克思的思想足跡去發現馬克思自然觀的歷史脈絡。
人與自然二者的關系是馬克思思考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把握馬克思的自然觀,可以追溯到馬克思大學年代的一部分文本及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馬克思在《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首次提到人與自然環境關系具有辯證性。連同他的伙伴恩格斯也標新立異,從現實的生活出發,探索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社會狀況,如1842年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當時的恩格斯就開始關注人與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條狹窄的河流……時而泛起它那紅色的波浪,急速地奔過煙霧彌漫的工廠建筑和棉紗遍布的漂白工廠。然而它那鮮紅的顏色并不是來自某個流血的戰場……而只是流自許多使用鮮紅色染料的染坊?!?。[6]從中可以明顯看到恩格斯在當時就已經關注資本主義工業的進展所導致的各種各樣的環境污染問題,如大氣污染與河流污染。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思想的萌芽并不是偶然產生的,而是貫穿他們的一生。
在人與自然交往關系的問題上,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互相聯系,無法分離。馬克思指出自我意識的重要性,認為人具有自我意識,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具備主觀能動性。
馬克思在《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了自然觀的概念,這部著作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論述了自然觀的基本內容的同時,也為馬克思自然觀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調。馬克思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維度上來說明自然界,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還是人的自然存在物。換言之,是自為的存在物,即類存在物。自然界不只是天然的自然,還是人類的自然。馬克思還將自然觀與共產主義理論聯結起來,他指出,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自然主義”[7]。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本書中,同樣強調了人與自然二者之間相統一的觀點,人與自然之間不僅存在實踐聯系,而且還具有歷史聯系。馬克思的自然觀打破了傳統的人與自然、自然歷史及社會之間相對立的狀況,堅定他們彼此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馬克思在這一時期,解開了形而上學的機械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的桎梏,在經過批判、借鑒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自然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
在理論層面上,馬克思自然觀打破了傳統的客觀唯心主義與舊唯物主義,在辯證唯物主義的基礎上不斷發展至成熟,主要體現在馬克思的《資本論》的面世。馬克思將唯物主義歷史觀融入資本主義社會研究,在解答社會問題的同時解決自然環境問題?!顿Y本論》這部著作通過描述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工人的處境,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反生態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認為勞動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8],同時強調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目的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物質變換過程即人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調控人與自然二者之間的交換過程,經過物質交換以此滿足人類繼續生活的需求。人只有在與自然的互相作用下,才能形成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自然是人類的生存之本,人類要想繼續生存,唯有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共處,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最終目的。
通過研究可以看到,馬克思關于自然的概念是豐富的,具有社會歷史性質,是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的統一,是實踐基礎上的人化關系,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為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人類社會與自然的關系,解決當今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據;同時,為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解決當今環境問題,構建當代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方法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