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佳
(南京曉莊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2015年,“互聯網+”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在講話與考察中,多次提到“互聯網+”。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標志著互聯網發展進入新的新時代。“互聯網+”新時代的到來,使傳統的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面臨著良好的機遇與巨大的挑戰。因此,只有創新思路,構建新模式,才能滿足新的要求。
目前,黨員教育活動形式仍然比較單一,大多以聽報告、學文件、討論為主;學習往往流于表面,僅僅停留在了解某一理論或重要論斷,缺乏深層次的思考,不能取得實質性的教育效果。黨員教育缺乏針對性,忽略了當代學生黨員的年齡、性格、心理特征,不能緊密結合他們的思想和工作實際,缺乏吸引力,無法調動黨員的學習積極性。
大四下學期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實習與寫論文,大多時間不在學校,這導致畢業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很難開展。畢業生黨員在外實習,不能及時接受黨的教育,缺乏黨組織的管理。初入社會,實習、論文、考編及考公的重重壓力,使他們忽略了理論學習和組織教育,不能正常參加黨組織的各項活動,黨員意識有所減弱。
黨員,是大學生中的先進分子,應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方面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但仍有部分黨員更多地注重自身發展,在學習生活中缺乏帶頭意識,忽略了先鋒模范作用的發揮。學習上,更多關注自身的進步與提高,對其他同學的幫助與關心不夠;工作中,敷衍應付,工作態度不夠積極、不夠主動,缺乏爭先創優的精神;生活中,聯系群眾不夠密切、不夠熱情,不能很好地幫助同學解決問題。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已經突破8億,普及率達到57.7%。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更是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必需品,對大學生的思想、學習及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
“互聯網+”背景下,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迎來了新機遇。第一,“互聯網+”提升了黨員教育管理的實效性。互聯網的發展為黨員教育與管理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使教育內容更豐富、生動,增強了教育的吸引力。第二,開辟了黨員教育管理的新陣地。黨建網站、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的運用,打破了傳統黨員教育空間、時間的局限性,提高學生黨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加強了黨員師生、黨員學生間的聯系。“互聯網+”的一大特點是互動性強,它改變了傳統的教育模式,使黨員能依托互聯網平臺進行雙向交流與互動,增強了黨員之間的溝通與聯系[1]。
“互聯網+”背景下,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既迎來了新機遇,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首先,學生黨員價值觀面臨挑戰。網絡使黨員的教育管理更加便利,但同時也打開了各種社會思潮傳播的大門。國內外不法分子利用網絡散布虛假消息,對國家、對黨進行惡意詆毀,企圖影響人們的價值觀。青年大學生正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重要階段,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容易受到蒙蔽。在網絡海量信息的沖擊下,學生黨員必須加強理論學習,才能明辨是非,堅定政治立場。其次,黨務工作者的工作能力面臨挑戰[2]。“互聯網+”背景下,信息獲取暢通且自由,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這對黨務工作者的工作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黨務工作者既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素養,也要具備較高的網絡技術素養。黨務工作者能熟練運用互聯網技術,掌握“互聯網+”的工作方法,才能更有效地開展黨員教育與管理工作。
“互聯網+”背景下,以網絡平臺為基礎,加強網絡平臺的建設與運用,增強黨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注重平臺建設,構建黨員管理工作新模式。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及時發布黨建工作的相關通知和信息;構建QQ群、微信群,發布通知和相關文件;開展網上黨員事務辦理,如網上繳納黨費、網上轉接組織關系等,使黨員管理工作更便利、更高效。其次,依托網絡平臺,拓寬相互交流的渠道。網絡的開放與互動性使學生黨員在網絡中能暢所欲言,便于黨務工作者及時了解學生黨員的思想動態,發現問題時可以及時加以引導;同時,黨員借助網絡平臺互相交流,可以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
傳統的黨員教育方式以授課等方式為主,形式與內容都比較單一。“互聯網+黨員教育”,為黨員教育開辟了新天地,使黨員教育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吸引力逐漸增強,教育效果不斷提升。黨員教育,可以通過組織生活、黨校學習、黨日活動三方面來實現。
1.互聯網+組織生活
“互聯網+”背景下,以QQ、微信等平臺為載體,建立網上黨支部,在網絡上開展組織生活。網上網下組織生活并行,解決了黨員特別是畢業班黨員集中學習困難的問題。畢業班黨員由于實習等原因,很難正常出席組織生活。運用互聯網開展組織生活,為畢業班黨員的組織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黨員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正常參加組織生活。另外,寬松的網絡環境,使組織生活氣氛更為活躍。網絡中,黨員交流更自由,增添了黨組織的活力[3]。
2.互聯網+黨校學習
黨校學習是教育黨員、培訓黨員的主要途徑,黨校在黨員教育中至關重要。黨校工作要與時俱進,開展傳統黨校教育的同時,運用信息技術,將黨校建在網上,建設網上理論宣傳陣地。通過網絡平臺,將黨章黨規、黨的基本知識、最新政策、重要文件等及時通知給黨員,使黨員能夠自主進行學習研究。創新黨校學習方式,運用圖片、視頻等生動有趣的資源,豐富黨校教育的內容與形式,更好地調動黨員的學習積極性,提升黨校學習的效果。
3.互聯網+黨日活動
借助互聯網,創新黨日活動形式,提升活動效果,增強支部的戰斗力。首先,支部在開展黨日活動時,可以通過網絡開展問卷調查,征求學生黨員的意見,確定活動方案,使活動的開展更貼近實際需求。黨日活動結束后,通過網絡進行活動宣傳,學生黨員進行轉發、點贊或評論,傳遞正能量,擴大黨日活動的影響力。其次,互聯網拓展了主題黨日活動的形式,如網上黨史知識競賽、網上微黨課、網絡直播等。運用新興的技術手段開展黨日活動,使黨員能主動、積極地參與活動,提升黨日活動的吸引力[4]。
“互聯網+”背景下,將線上與線下工作有效融合,發揮線上線下工作合力,能夠不斷創新工作模式,提升黨員政治理論素養,促進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線上發布通知公告、上傳學習資料、進行理論宣傳、開展討論交流,占領網絡宣傳陣地,大力開展正面宣傳教育,努力弘揚正能量。線下積極開展學習教育、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實際行動踐行黨的宗旨,切實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實際工作中錘煉黨性,提升黨員意識。同時,充分利用先進典型帶動、引導身邊的人,營造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線下開展先鋒人物評選及表彰活動,樹立先進典型;線上利用微信、網站等拓展宣傳渠道,宣傳先鋒人物典型事跡,激勵廣大同學努力爭做先鋒。
在“互聯網+”時代,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是否能夠有效開展與黨務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息息相關。目前,高校黨務工作者大多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但信息技術水平相對較低;平時除了黨務工作,還有其他工作任務,對信息技術關注和運用程度不高。在新時代,要求黨務工作者不僅要有過硬的政治素質,也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使用能力。首先,黨務工作者要樹立“互聯網+”新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不斷創新黨員教育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強對黨務工作者的培訓,提升黨務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使其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將黨員教育管理與網絡技術更好結合,提升黨員教育管理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