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成越
(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江蘇南京 210012)
網絡的普及和信息資源的爆炸將師生關系從原來的教師掌握知識教導無知的學生,變成了共同探究知識過程中的相互影響。這一關系的改變促使教學觀念發生改變,對小學美術課堂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從課程標準來看,美術課程是以對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是學校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學生通過欣賞靜態和動態的圖像,獲得教師傳達的信息,從而達成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利用數字化手段首先對選取的圖像進行歸類和處理,分析主體與背景、構圖與線條、材質與色彩、表象意思與深層含義等,從而幫助學生在面對豐富的圖像資源時,形成獲得、分析、理解、轉化、運用的能力,從而進行藝術理解與美術批評。
數字化時代深刻改變了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各種移動終端和互聯網將隨時隨地的學習變成了可能,數字技術產生的大量信息讓所有人都有了交流和溝通的能力需求,學生在生活中大量獲取圖像信息等知識,這讓傳統的獲取知識的課堂變成了交流合作的課堂。如何高效地開展以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便成了當下小學美術課堂亟待解決的問題。
信息化的到來讓課堂模式發生變化,“前置性學習”、“翻轉課堂”、“課前學習單”等設計都要求學生有主動搜集信息資源的意識。在課堂教學之前搜集相關信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將課堂變成交流與探索的時間。
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是當下教育的大趨勢,在STEM課程理念下引領下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從而產生創新性的成果。綜合課程理論的代表人物赫爾巴特認為,只有綜合教學“能夠承擔教育所要求的建立整個思想體系的任務。”就美術學科而言,美術學科的四大學習領域本身就涉及很多學科知識,美術學科提出的五大核心素養在其他學科中也有所提及,所以美術的跨學科融合是學生整體發展的需要。
課程標準中提到美術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筆者認為在教學設計中,應由預設的教學成果指向目標,綜合學習者本身的興趣、需求和能力,多角度分解教學目標,以分層遞進的方式將認知、技能、情感目標更加具體、有指向性和可測量。在讓大部分學生掌握基本要求基礎上,允許學生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適合的目標,是將整體目標以“菜單式”分解為若干分層目標,讓每一位學生找到自己的達標的位置,同時又為學習有潛質的學生選擇更加適合的目標。
教學過程中以豐富多樣的方式呈現教學內容,既能滿足學生好奇追求新鮮的心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現教學難點的解決方式。以視頻、微課、圖片等形式,將美術課程中的導入、新授、示范和拓展環節,通過影音結合呈現給學生。此外,還可以通過電子書包將圖片變的可以拖拽,可以切分,讓教學內容可視可感可互動,從而激發學生自主地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也能讓美術學習更加高效。教學難點以微課形式呈現,節省了教學時間,也方便學生在課后進行溫習。
教學評價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展示自己的作品、評價自己的作品和評價別人的作品來提高學 習美術的積極性以及自我滿足感和審美體驗。對樹立學生自信培養健全人格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過數字化手段將評價的時間分散到課堂的各個環節,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實時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情況、小組討論情況、學生學習過程等進行點贊式評價。學生也可以通過平板拍照,將自己的構思草稿、繪畫過程和最后作品上傳至平臺,使得學習過程能夠清晰呈現,評價對象也不再局限于最后的作業。同時,利用微信建立討論小組,邀請學生家長參與其中,對學生作業進行鼓勵性評價,在多元參與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將會有大幅度的提升,教師也可以把對作業的聚焦分散到關注學生的作業過程中來。
信息化時代,教學資源豐富又廣泛,教師要將眼光從原來的課件中拓展到生活的各個角落。互聯網中的各大設計網站,攝影平臺,人氣博主的微博中以及微信公眾號中都有優秀的教學資源可以利用。關鍵字搜索成了快速獲取資源的最佳方式,教師在面對這些優秀資源時應選擇符合兒童審美和年齡特征的資源,同時又要貼近生活能給孩子審美引導的作品。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手機等拍照工具,在生活中捕捉自然美景,生活中的有趣場景,以及一些畫展、商品陳列等的優秀案例,并分成若干個文件夾加以分類整理,在合適的課中予以應用。
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出并非是否定“雙基”,以數字化貫穿美術課堂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美術技能。作為一門具有審美特征的學科,美術的圖像識別和美術課程的視覺性緊密關聯,凸顯了藝術學科的表達功能。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雙基”與“素養”的度,如何與當前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有機結合,將測評的基礎指標和發展指標作為過程性達標,讓每一位學生實現基本的藝術素養,并將學業指標作為目標分解底線,這就要求教師在把握“雙基”底線的同時,在實現基本素養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不同層次的“雙基”要求,多角度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將傳統文化滲透進小學美術課堂是當今美術教育的一大特點,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精神內涵的豐富和視覺形象上的精致都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方式。蘇少版美術教材中有很多關于傳承傳統文化的課程,讓學生嘗試傳統繪畫方式,欣賞傳統圖樣,體驗傳統技藝等。
但是傳統與現代并不是割裂開來的,以現代化的方式演繹傳統文化,也是滲透進美術課堂的重要方式。
優秀的美術資源是美術教學的寶庫,書本資源、地方資源、網絡資源在經過教師的篩選之后成為美術課堂的重要部分。除了教師尋找資源外,也要讓學生有主動搜集資源的意識。但課堂絕不是資源的堆砌,合適的方法可以讓資源更加有力。不同的資源應該用不同的方法,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方法。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的知識與技能是普及性的知識與技能,要求教師在面向全體的基礎上講究教學方法和策略,設計適合不同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把握難易程度。“菜單式”目標分解將知識與技能目標分層并供學生選擇完成,將情感目標滲透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之中,將關注全體與關注差異結合,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