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贇
“醫生,我總覺得手腳冰涼,是不是‘宮寒?”
“醫生,我每次來例假小腹脹痛,是不是‘宮寒?”
“醫生,我備孕很久沒懷上,廣告說是因為‘宮寒,要怎么治療?”
“醫生,我好像是‘宮寒,韓劇里說的癥狀我都有,吃點什么能改善一下?”
門診上諸如此類五花八門的問題,令人啼笑皆非。每到此時,我都覺得醫生多在媒體“亮相”,為群眾辟謠掃盲非常必要。近年來,“宮寒”頻頻出現于患者口中,儼然成了婦科疾病的“罪魁禍首”,然而,果真如此嗎?
防“宮寒”不如防“濕熱”
寒乃六邪(風、寒、暑、濕、燥、火)之一,與許多疾病密切相關,可以阻礙氣血運行,導致血行不暢,表現在婦科疾病中可見月經色暗、量少、遲至,甚至閉經。另一方面,寒凝血瘀可阻礙陽氣的運行,如陽氣不能通達于手足肢體末節,無法溫養這些部位,則表現出手腳冰涼、怕冷的現象。如陽氣不能溫養胞宮、血脈,則可致胞宮寒冷,排卵延遲,甚至不排卵,從而影響精卵結合,導致不孕。諸如此類,因寒致病的婦科疾病,雖可列舉一二,但臨床所見,更需慎防的卻是“濕熱”。
女子每逢經期、妊娠期、生產期、產后期、哺乳期等特殊時期,產道開放、防御力較差之時,更易感染邪毒,以“濕熱”居多。用西醫的講法解釋,就是容易感染細菌、病毒等。另外,婦產科手術損傷也是感染的重要途徑,術前準備充分與否、消毒是否嚴格、患者體質強弱、術后護理是否合理、預防感染和抗感染治療是否規范等,都十分重要。隨著婦產科手術的增多,女子感染濕熱邪毒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反觀“宮寒”的致病率,與之相比則低很多。因此,“宮寒”雖然會表現為一系列婦科病癥狀,但絕不至于談之色變,將其看作婦科疾病的“元兇”。
判斷“宮寒”,不能以偏概全
透過現象看本質,體現在中醫辨證上,就是要抓住主證,剔除“混淆視聽”的表證。舉例來說,一女性患者,因月經異常就診,表現出一派寒象,如手足冰冷、面色青白等,但是詳細詢問得知,她喜歡喝冷飲,不畏寒而怕熱,察其舌質暗紅,脈象細數。究其本質,當屬熱邪致病,中醫基礎理論將此歸納為“陽盛則陰”“熱勝則寒”。因此,如果僅僅根據體表的寒相,如手腳冰涼等,就判斷為寒邪致病是不科學的,“宮寒”的判定依據也就成了無根之萍,缺乏真實性。針對“宮寒”進行的治療,自然無法顯效,嚴重的還會加重病情,甚至變生他病。
所謂“宮寒”流產,多因腎虛
近年來自然流產和反復流產率逐年上升,還有異位妊娠、生化妊娠、胚胎停育等不良妊娠所造成的流產也明顯增多。很多患者來就診,剛坐下沒交談幾句,就歸咎于自己“宮寒”。事實上,各種各樣的流產在中醫看來主要還是以“腎虛”為主證,且夾雜著各種兼證,如氣滯血瘀、肝郁氣滯、陰虛火旺、痰濕凝滯、濕熱瘀結、陽虛水泛等,是個很復雜的病證群。現代婦產科研究結果提示,流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精卵結合的異常所造成,其中精子質量占主導地位,卵子質量次之,提供孕育的母體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即我們常說的“母體因素”。母體因素可以是子宮因素、輸卵管因素、卵巢因素、激素分泌異常等,均可導致母體不適合孕育胚胎以致流產,而常說的“宮寒”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引起流產的主要因素。
小“宮寒”大學問,是否為“宮寒”還需由臨床經驗豐富的中醫師來“明辨是非”“洞察本質”,切不可偏聽偏信。唯有抓住主證,對癥治療,才有利于疾病康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