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娟+郭安寧+林南艷
摘要:區域經濟增長格局與差異,是對區域間經濟增長不均等現象的具體反映。近年來,福建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攀升,但是區域間經濟增長存在很大差異,基于此,文章以福建的9個地級市作為基本研究單元,使用MATLAB統計工具箱,應用聚類分析法進行分類處理,直觀地體現福建省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格局,并提出了促進福建省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為福建今后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也為其他省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礎。
關鍵詞:福建省;經濟增長格局;聚類分析
一、指標選取
本文從經濟增長的總量水平、經濟增速水平、經濟結構以及經濟效益四個方面來分析研究福建省區域經濟增長的格局。根據科學性、針對性、實用性與全面性相結合以及可操作性等原則選取相應的指標。
首先,反映經濟總量水平的指標有許多,如國內生產總值,國民收入,地區財政收入、工業總產值等,這些指標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過比較,從總體上,國內生產總值更加能夠反映地區經濟增長的總量水平,考慮到各地區人口的因素,應選取總量指標的人均值,因此,本文選取了GDP以及人均GDP指標衡量地區經濟增長總量水平。其次,本文選取了按可比價格計量的GDP和人均GDP的增長率衡量地區經濟增速水平。另外,由于經濟結構內涵的多重性,本文從產業結構、對外貿易結構以及投資結構三個方面來反映地區的經濟結構狀況。產業結構選取第三、第一產業占GDP比重指標;考慮到高新技術產業的特殊性,本文增選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指標;對外貿易結構選用進出口總額占GDP比重指標;投資結構主要從實際利用外資以及固定投資的情況進行分析,選取實際利用外資以及固定投資占GDP比重指標。最后,對經濟效益的分析,可以通過地區的全社會勞動率來進行衡量。詳細的指標如表1。
二、福建省經濟增長空間格局的實證分析
本文對福建省經濟增長格局的實證分析,主要是將前文從經濟總量、經濟增速、經濟結構以及經濟效益四個方面選取的指標作為綜合指標體系(如表1),基于MATLAB統計工具箱,應用聚類分析法進行分類處理,直觀地體現福建省區域經濟增長的空間格局。
層次方法中算法的實現步驟主要包括:數據的讀取與標準化、一步聚類、分步聚類。同時在分步聚類中,本文采用歐式距離進行變量間距離的計算,用類平均法創建系統聚類樹。一步聚類需要先制定聚類的類別數目,而分步聚類是根據聚類樹的特征進行觀察得出的聚類的類別數目。通過計算得出系統聚類圖。
在得到系統聚類樹之后,應確定最優的分類數。在并類的過程中,如果某一次并類所對應的不一致系數較上一次有大幅度的增加,那么該次并類效果不好,而上一次并類效果較好。從計算結果可以看出,不一致系數為1.1167、1.3947、0.7071、1.8905。
考慮不一致系數增加的幅度,在使得類盡量少的前提下,參照不一致系數,確定最終的分類個數。在這里考慮最后四次的并類過程,我們可以將樣本分為三類。第一類由福州、泉州和廈門組成,第二類由莆田和漳州組成,第三類由三明、南平、龍巖和寧德組成。
由此可見,在綜合考慮經濟增長的質與量方面時,福州,泉州以及廈門傾向于彼此相似,莆田和漳州傾向于彼此相似,三明、南平、龍巖和寧德傾向于彼此相似,但是這三種類別之間是傾向于不相似的。從分類結果來看,第一類和第二類來自閩東南沿海地區,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且交通運輸網絡及信息技術網絡發達,為各種經濟行為提供了一定的的便利性,相對于第三類而言,優勢明顯,尤其是第一類的福州,泉州和廈門地區,區域發展優勢更為明顯,具有良好的經濟發展的軟硬件環境,2000~2016年,其GDP的排名中位于前列。莆田和漳州雖然也是位于沿海地區,但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其經濟增長水平并不如福州、廈門以及泉州地區。第三類的三明和龍巖屬于閩西、南平和寧德屬于閩北地區,這些地區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等方面處于劣勢,經濟總量排名靠后,相對而言,對第一產業還有一定的較高的依賴水平較高。因此當前的分類結果具有一定的現實性,福建省各地級市的經濟增長存在空間差異性。
三、福建省經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福建省作為一個區域整體,其各地級市的經濟增長存在差異性,為促進福建省經濟協調的發展,針對性地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一)加強教育投入
福建這樣一個大省應要有足夠的優惠的人才政策,做到大力培養人才,用心留住人才,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工作創業。需要注意的是閩西北地區,該地勞動力資源豐富,但三農問題矛盾突出。政府應該在廣泛的農村地區,對農民進行職業、創業和農村科技知識方面的教育,提升農業人口素質和就業技能。同時,應以市場為導向,培養農民工各項技能,提升農民工就業層次。立足當地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吸引勞動密集型企業入駐,增加農民就業途徑。閩南地區要立足當地,發展特色產業,增加整體就業容量,提升人民收入。總之人口豐富的地區要將龐大的人口數量轉化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二)加大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投入
目前,福建省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呈較快發展的形勢,但各地級市的發展狀況不一,如產業不均勻和項目儲備不足等。因此,一方面,政府應當統籌發展,應當根據發展的目標、產業的特點、地區特色以及不同的市場結構,在不同領域以及地區選擇對應的發展主題和產業組織形式。另一方面,企業要積極利用政府給予的各項配套政策,探索創新機制,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模式,整合各類科技資源,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能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三)建立健全政府干預機制
對于一些欠發達地區,政府的財政支出占GDP比重較高,就需要更加重視財政支出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改善財政支出結構,正確引導財政支出走向,提升民生支出,改善人民生活。但是對于個別地區,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可能會對經濟的增長有一定的消極作用,如福州地區,政府應當適量的控制支出,以達到更好的增長經濟的目的。各地應建立健全適合當地的自身經濟的政府干預經濟的機制,選擇合理的干預形式,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和國家法治化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楊竹莘.區域經濟差異理論的發展與演變評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9(09).
[2]魏后凱.現代區域經濟學[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1.
[3]任文啟.欠發達地區發展理論中國化研究綜述[J].理論月刊,2014(07).
(作者單位:廣東科技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