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志剛
摘 要:學校、家庭、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使我們的學生自覺閱讀,樂于閱讀,這樣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逐步得到提高。
關鍵詞:閱讀教學;中學語文;興趣
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對學生在創新理念、合作意識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而要提高這些能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閱讀。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泛閱讀,有利于寫作,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因此,指導學生有效閱讀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為此,筆者對我校三個年級的學生閱讀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從閱讀內容來看,部分學生的閱讀缺乏目的性、有序性,一般是“有什么看什么”。從閱讀的目的來看,學生對課外閱讀雖然持肯定態度,但閱讀目的還不太明確。從閱讀的時間來看,學生平均每周課外閱讀量嚴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希望老師少布置作業,多留些時間讓他們看課外書。從閱讀途徑來看,我校大部分學生家在農村,許多家庭很少給學生購買課外書籍,學校的圖書雖然較多,但很多不符合學生的閱讀興趣,這造成學生閱讀資源嚴重匱乏,無法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從閱讀內容來看,對于名家名著閱讀過的學生占的比例較高,但在師生交談中了解到,他們也僅僅看過少量的幾篇文章,根本談不上深入了解。此外,對于一些外國作家(除童話作家),只有少部分學生閱讀過,可見,學生的閱讀面較為狹窄,閱讀的深度也不夠。從閱讀的態度來看,積極主動進行課外閱讀的比例不太高,一半以上學生沒有經常性的閱讀活動,這對語文教學是一個極不利的因素,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合理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閱讀,這是提高語文學習效率的重要方法。從閱讀的氛圍來看,調查發現,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閱讀推薦篇目中,父母讀過的寥寥無幾。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能看到父母常常抽出一點時間閱讀,他們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感到閱讀的重要并效仿父母的做法。父母參與閱讀,可以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在支持他的閱讀行為,可以與父母溝通,在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提高效果。
因此,促進中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當務之急是要從閱讀興趣的培養、閱讀觀念的轉變、閱讀書目的選擇、閱讀方法指導及閱讀評價等幾個方面著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閱讀興趣的培養源自于合適的閱讀內容和恰當的閱讀方法。在閱讀內容上,教師要做有心人,及時向學生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培養學生自主性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使之能在書海暢游。
目前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很多家長、教師過多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認為孩子課外讀一些小說浪費了他們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不允許他們讀課外書。因此,轉變家長、教師的閱讀理念是推進學生閱讀的關鍵。
學生的課外閱讀可以圍繞課堂教學進行,由課內帶動課外,以課外豐富課內。我們課本當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很適合學生閱讀,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與巧妙構思,一定能讓課堂成為一個靈動的閱讀場所。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對于相關知識的介紹,會使學生感受到課外知識的趣味性與重要性。教師還應當指導學生讀與課文相關的書,這些書可以進一步充實課文的內容,豐富學生的知識,使學生的知識得到不同程度的遷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比較能力。
閱讀范圍從課本到課外延伸時,就要幫助指導學生選擇書目,初中階段閱讀書目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擴大學生閱讀的知識面。從橫的角度看,不應局限在文學作品內,文史類、社會科學類、科普類等也應涉及。從縱的角度看,所選作品不應局限在古代、近代作品上,當代優秀的暢銷書也應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學貫中西、博古通今。(2)推薦書目數量應增加,以使學生有較大選擇空間。(3)所推薦的書目應最大限度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做到通俗易懂、充滿興趣、有吸引力。(4)推薦的書目可分年級,注意各個年級的閱讀書目在數量和深度上有所區別。
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讓學生正確地掌握閱讀的方法,才能提高閱讀的質量,閱讀才有效率,才有收獲。引導學生閱讀時在文中進行圈點勾畫,做批注,好的句子、段落、篇章,要求學生摘抄,感受較深的地方要求寫成讀書筆記或讀后感,定期讓學生交流,互相學習,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教師要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做筆記,抓住重點,深入鉆研,獨立思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感知能力、鑒賞力,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閱讀評價是對學生閱讀效果的檢測,是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們必須把評價貫穿于學生整個閱讀過程中,這樣才能提高閱讀實效。
總之,學校、家庭、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使我們的學生自覺閱讀,樂于閱讀,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會逐步得到提高。
注:此論文為甘肅省“十三五”規劃課題“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有效閱讀教學策略研究”專項論文,課題編號:GS[2017]GHB006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