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積英
中學階段對于青少年來說是身心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心理健康不僅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素質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而寄宿制學生又有其生活和學習環境的特殊性,勢必會對其心理和情緒的發展產生影響。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初級中學,通過對寄宿制中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全面的探析研究,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況,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對寄宿制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我縣地處騰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匯處,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生態壓力比較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20世紀末開始,縣域人口大量移民,導致農村人口急劇減少,農村學校的學生也快速減少。為了使農村學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縣委、縣政府專門為農村學生建立了一所寄宿制初級中學,圓了農村學生進城上學的夢想。同時,由于他們的學習和生活都處于學校的監護和各項規章制度的管理之中,活動空間受到了極大限制。本來是無憂無慮、撒嬌、打鬧的年齡,現在不得不過半軍事化的生活。由于離開父母以后缺少了進行心理交流和心理傾訴的對象,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產生矛盾,如果父母在身邊,這些問題可能隨時得到解決,但是現在這個看似簡單的要求,沒有辦法使孩子們得到滿足,久而久之,心理問題就產生了。所以我希望教師和學校加強對孩子的關心、關注和關愛,多和孩子交流和溝通,及早發現問題,防微杜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階段。
如何針對寄宿制學校學生心理發展和生活、學習環境的特點,有效地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結合我校的具體做法,談一些自己粗淺的認識。
一、加強交流,積極引導,使學生的心理快速融入班級和學校
在我校,學生一周的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學校這個環境,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問題,如怎樣適應學校生活,情緒以及交往等,許多問題自身沒有辦法解決,再加上父母不在身邊,對老師和同學的信任度不高,缺乏傾訴的對象,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心理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父母心,多和他們交流,能取得他們的信任,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孩子們一起參與班級和學校的活動,使他們能快速融為一體,消除他們的陌生感和孤獨感。所以,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層面上,應該未雨綢繆,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與學校的教育目標聯系起來。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心理環境
1.建設優美的校園環境,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
校園環境和文化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影響,對學生潛能開發更為深刻。學校要重視校園環境對師生心理效應的作用,加強校園美化、綠化、凈化建設,建設花園式校園,陶冶學生情操,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激發師生愛校熱情,舉辦校園文化節,提升師生文化素養,建設宿舍文化,為學生創造良好的住宿環境,把學生的課余生活引向積極向上的軌道。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寬松、開放、和諧的環境下,人的自主獨立意識、創造意識、交往意識必然會增強,容易形成健康的心理。
2.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
在寄宿制學校,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接觸與交往的面都很廣,機會也很多,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校園人文環境,容易使學生獲得被接受、被重視、被信任等感受,使他們能正視現實生活中的困難,充分珍視自己的感受,合理表現自己的情緒,進而促進心理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三、在班級中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輔導活動
寄宿制學校學生學習、生活、交流的主要場所就是班級,所以班主任的管理和組織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平時的管理中,班主任要做好學生心理發展和心理健康維護工作。以班級為單位開展集體心理輔導活動,一方面,學生對班主任有敬畏和依賴性,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就是學生的榜樣,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維護和心理疏導作用是其他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另一方面,在班級中學生比較熟悉,有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學生容易形成群體歸屬感,群體的輿論會深深地影響著個體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所以在心理輔導活動課中,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一定場景,能使學生通過積極的情緒體驗,在活動中悟出自己的個性,塑造和發展健康的自我。
四、讓家庭教育與學校心理輔導同步
寄宿制學生相對于其他學生來說在家里待的時間少,和父母的交流也僅僅局限于周末,但是家庭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仍然是不可忽視的。我校學生絕大多數都來源于農村,家長的文化素養普遍不高,有的家長的行為還會對學生身心產生不良影響,如,農村嚴重的賭博風和迷信風。因此,班主任、任課教師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開通學校與家庭實施心理輔導的渠道。通過辦家長學校、開家長會、進行重點家訪等形式,向家長普及孩子教育知識和心理健康常識,指導家長營造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圍與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引導家長關注子女的心理需求,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從而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我們進一步提高認識,把預防、發展和治療三種教育形式有機結合起來。科學對待、規范地操作,學校、家庭、社會齊抓共管,保證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能得到健康的發展。
注:該論文為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寄宿制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分析及策略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WW[2016]GH158)成果論文。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