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鳳
寫景類散文是以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以表現人文環境、自然景觀和特定物件為主要內容的散文。這里的“環境”“景觀”和“物件”往往是寄予作者情感的藝術載體,所以寫景散文常常表現出情景交融、意境清幽、意蘊豐富的獨特性,又以筆法靈活、語言清爽、講究魅力見長。我們小學的語文教材中不乏這樣優秀的寫景類散文。不過,朗讀欣賞這類文體的同時,我們還要思考的是:當這樣的文體作為范本,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到底該教些什么,怎么教,又該達到怎樣的教學價值呢?
一、關注文本特點,確定教學重點
《草原》是蘇教版小語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散文。作者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歡迎遠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主客話別的順序記述,注意突出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面,字里行間滲透著蒙漢人民間的血肉深情。課文先寫景再寫人,由景及人。情景交融的寫法貫穿全文,無論是描寫自然風光還是主客相見、聯歡、惜別,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第一自然段寫景的部分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這樣一段文字,我們到底講什么?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我們認為:不同的年級,寫景散文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逐級提高的。高年級的散文我們不能還停留在對幾句比喻句、擬人句的玩味上,我們更要在篇章結構、遣詞造句上讓學生有所受益。所以,第一自然段,我們把“情景交融”作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有“專題”式的學習感悟、深入領會:“……那么……,……那么……”簡單的語句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大家初入草原看到美景的驚訝與欣喜;“……是……,……也是……”滿目的蒼翠美得讓人不敢相信;“……一會兒……,一會兒……”活潑的小動物讓草原生機勃勃,顏色配得巧奪天工,讓人嘆為觀止……景之美、情之切,透過本段這些獨特語言文字的品讀,學生有如臨其境之感,贊美、驚嘆之情油然而生。
二、巧設教學策略,化解教學難點
在設計整個教學過程的時候,我們遇到的最困難的事,就是該怎樣通過巧妙的教學策略來化解我們教學中的難點,實現我們核心的教學價值。逐字逐句抓字詞讀句子,會顯得零敲碎打,學生不會有太深刻的印象。為了突顯“情”與“景”,我們幫助學生“摹情摹景”。通過一定的順序讓學生跟隨“我”的腳步,領略大草原舉目四望的美景,更能幫助學生與“我”一起感同身受。所“到”之處,所“觀”之景,成為學生眼中景,激起了他們心中情。視頻的引入,幫助學生更簡單清楚地掌握“渲染”一詞的意思,這是本課的生字新詞,也是表現草原綠之廣、綠之獨特的關鍵詞,這樣直觀的顯示,學生印象深刻,意思一下子也就理解了。在感受到草原美景如畫之后,緊接著來讀讀本段剩下的幾句抒發作者內心感受的話,就顯得水到渠成,抒情更提高了其必要性。這里的幾句話,成了學生內心感受的自然流露,學生讀出的既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也是自己急于想要抒發的。“摹情摹景,情景交融”,這樣的設計無形中傳達給學生的是:情因景而生,是自然而然生發,情又讓景更富有活力。“情景交融”手法的獨到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切合學生實際,生成語言表達
在這樣一節課的設計中,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的是什么?我們教師希望是怎樣的“生成”呢?感悟、理解文本就是我們課堂的全部嗎?顯然不夠。對于高年級學生,我們更要追求學生語言表達上的生成。書面的還是口頭的?讓學生用情景交融的方式寫一處景,可以一試。寫什么呢?沒有親眼所見或是每天都看得到的景都不一定可行。所以,我們認為,課堂的語言生成,不一定要用寫這樣的形式,讓學生通過一些課外的名篇等來進一步加深對“情景交融”這種方法的理解和感悟,談出自己讀此類文章后的所得,為以后學生寫景文章做好鋪墊也未嘗不是一種課堂生成。于是,我們在最后的環節補充了一篇課內的散文《黃果樹瀑布》,還有一篇課外的《一朵小花》。選擇這兩篇文章,著重考慮的是寫景散文的典型性,它一定要像我們本課學習的文章一樣,對景有細致獨到的描繪同時情也自然融入。這樣歸類的專題學習,由課內到課外,較為系統,對學生有很好的強化作用,也能更加凸顯我們本課的核心教學價值:領會“情景交融”的表達方法之妙。
那從課堂學生反應來看,他們真的是隨著寫景的文字,內心在不停地感受著,情感也在不斷得到激發。對于所補充兩篇文章的解讀、交流,很好地檢驗了學生對寫景類散文中“情景交融”這一手法的掌握程度,相信這會幫助他們在以后的寫景習作中更清晰地處理好情與景兩者的關系。
我們發現,同樣是寫景類的散文,會因為年級與文本的不同,在教學重點上稍有不一樣。我們教師只有更細致地解讀文本,抓住教學重點,以更巧妙的方法幫助學生感受文本的語言魅力,才能在語文課堂實踐中讓學生真正在語言、文字上收獲滿滿。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