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鋒
《九色鹿》是蘇教版語文第七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主要講了九色鹿不顧生命危險,救了落水的調達。調達鄭重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但在重金面前,他竟然見利忘義,出賣了九色鹿,最終受到了懲罰。故事情節生動,內容簡單,語言淺顯,是一篇公認的“淺文”。
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品讀文章,感受九色鹿的形象特點時,往往有美麗、善良、勇敢、智慧一說,這都不難掌握。由“雙角潔白如雪,身上有九種鮮艷的毛色”自然感受到九色鹿的漂亮;看到調達在洶涌的波濤中奮力掙扎時,它“立即縱身跳進河中”,可見九色鹿在救人面前,并沒有考慮自身安危,盡顯英雄本色;在調達千恩萬謝,發誓一輩子為九色鹿做牛做馬時,九色鹿只是讓他不要說出自己的住處,助人為本,為人之善,在九色鹿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然而,課文中的最精彩處,倒是九色鹿面對浩浩蕩蕩的軍隊,面對刀槍箭斧的包圍,內心氣憤萬千,但能冷靜地與國王說理,盡顯大氣風范。
文中是這樣描述九色鹿的:
九色鹿非常氣憤,指著調達說:“陛下,您知道嗎?正是這個人,在快要淹死時,我救了他。他發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誰知他竟然見利忘義!您與這種靈魂骯臟的小人一起來殘害無辜,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如果僅僅是從這段文字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勇敢是遠遠不夠的。短短數語,竟然能說服國王,收回成命,嚴懲調達,自然是因為九色鹿的言語智慧。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這里,我們值得與學生一起去關注“表達”,解開九色鹿言語智慧的密碼。
一、心中有人
九色鹿身處刀槍箭斧的包圍之中,無法脫身。在這樣的情景之下,常人可能是義憤填膺,可能是怒發沖冠,可能是聲色俱厲,因為被自己救過的人陷害,是可忍孰不可忍。九色鹿亦是“非常氣憤”,然而,他清楚地知道,在他的面前是國王,自己當然不能與國王據理力爭。他清醒與冷靜地說:“陛下,您知道嗎?”一個“陛下”,指出自己說話的對象,一個“您”,表達了說話者對對方的尊重。這讓國王感受到九色鹿的虔誠與修養,對九色鹿的第一印象當然非常好了。
另外,在指責調達的不恥行為時,用了感嘆句式,抒發了心中強烈的不滿,起到了強調的作用。在對國王的話語中,采用了反問的句式,“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加重了語氣,讓國王更好地理解自己表達的意思,起到一種警醒的作用。
二、言之有序
與人言語,主要是讓對方聽清自己所要講述的意思。這段話里,九色鹿先是和國王親切地打了一聲招呼,繼而言“您知道嗎?”讓國王關注自己的言語。陳述往事,用很簡潔的語言敘述了整個事件。試想,如果敘述事情很詳盡,國王有耐心聽嗎?不可能。因為當時國王一心只為抓住九色鹿,怎么有心聽它敘述細致的情節?語言不能冗長,但又必須說清事件,這就要求語言必須凝練精確,需要極強的概括能力。
而后,用“竟然”痛斥調達,表達內心的憤懣。“義”,本指公正、合理而應當做的??鬃幼钤缣岢隽恕傲x”,管仲,《管子·卷一·牧民第一》“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右國頌”“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倍Y義廉恥,為古代基本的道德范疇?!耙娎x”,實乃最大的道德背叛。實是對調達最大的控訴。
再以商議和提醒的語氣,站在為國王著想的角度,善意地告知國王,不可與此人為伍,同流合污,從而遭世人唾棄。整段話可謂條理分明,讓聽的人清楚明白,易于接受。
三、善用“比”法
為了強化表達的意思,讓人更好地接受自己的觀點,九色鹿的兩句話中,都巧妙運用了“比”的手法。一是九色鹿的奮不顧身與調達的見利忘義的比。調達身處危難,命懸一線,是九色鹿不顧個人安危,將調達救上岸來,這一比,凸顯了九色鹿的高尚品質;二是調達的前后不同行為的對比。獲救時,信誓旦旦,做牛做馬,肝腦涂地。利益面前早已將誓言拋之腦后,違背做人的基本準則。這一比,讓眾人對調達不滿、痛恨,使他孤立無援;三是把至高無上的國王與靈魂骯臟的調達對比?!澳?,一國之君,“敬事而信”,率先垂范是本,令眾人信服是根。而調達是小人,是靈魂骯臟的小人,怎可與之一起殘害無辜?一旦如此,何人信服?又如何治理國家?這一比,令國王頓時醒悟,甚至有不寒而栗之感:差點毀在這個小人身上,我當嚴懲此人。
由此觀之,九色鹿不但美麗善良,更有深邃的言語智慧。通過研討,相信學生收獲的不僅是對九色鹿這一形象的深刻認識,還有對言語的思考——怎樣“說”話。當如此,也就進一步發揮了文本的功效。
設置具體的語境,讓學生練習說話。學生有法可學,有章可循,把握說話的密碼,短短數語,就可以說服對方,體現語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習目標。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