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珠釵
摘 要:課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學會寫作”,充分利用教材這一經濟、高效的課程資源,找準閱讀與習作的切合點,讓閱讀與習作甜蜜聯姻。可以采用“從典型的構段方式上模仿、從精妙的遣詞造句上仿寫、從精巧的布局謀篇上切入、從典范的描寫手法上鑒仿”,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課程資源;閱讀;習作;語用課堂
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小學教材中所精選的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為學生習作的經典范文。教師善于挖掘文本內涵,充分利用教材這一課程資源,找準閱讀與習作的切合點,從讀中學寫,讀寫結合,讓閱讀與習作甜蜜聯姻。
一、從典型的構段方式上模仿
選入小學課本中的課文最常見、學生須掌握的構段方式有:總分式、并列式、具體式等。這些典型的構段方式,有很強的示范性。教學這些段落時,都可以相機滲透。比如《早》在寫作上的重點是課文第三小節的方位描寫,語言表達條理清晰。教師是這樣實施教學的:
1.下面我們一同走進三味書屋,課文是怎樣介紹三味書屋的陳設呢?默讀課文,畫出有關句子。
2.討論: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介紹的?介紹了哪些陳設?(方位順序:南墻上——東面正中——畫面前——東北角上)(匾、畫、先生座位、學生書桌)
3.教師引讀:(書屋朝西……東北角上……用過的一張。)
4.生看圖練說三味書屋的陳設。
5.作者采用了按方位順序介紹“三味書屋”,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們在今后的作文中也應該學習作者的這種方法。請大家模仿這種方法,介紹我們的教室。
葉圣陶先生說,課文就是一個個例子,教會我們寫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跟著課文學寫作”,聯系課文內容,再遷移到課外,以所仿句式、段式表現生活情景,達到運用的目的。
二、從精妙的遣詞造句上仿寫
蘇教版課文的顯著特點是教材中的選文語言優美,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文章中作家個性化的語言更是學生閱讀、積累、仿寫的極好資源。比如《月光啟蒙》教學目標是學習抓住重要的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領悟文章在表達方面的巧妙;初步學用“通感”和“拈連”修辭手法。
有個老師是這樣教學的:
1.母親不識字,為什么會唱那么多好聽的歌謠?在課文中找找答案。
2.出示重點句:我們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谷,卻長歌謠。
交流兩個“長”的意思,后一個“長”字,寫出了當地民歌的繁盛,給我們一種詩性的美。
3.仿寫拈連句,出示:
(1)魯迅把一個“早”字刻在 ,也刻在 。
(2)終于下雨了,雨水流進 里,也流進 里。
(3)在黃土高原上栽下 ,也就栽下了 。
用好課文這個例子,讓學生學語言,品語言,用語言,不僅教理解,更要教表達。
三、從精巧的布局謀篇上切入
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多種小學生必須學習、掌握和運用的文章結構和布局方法,如總分結構式、首尾呼應式、按一定順序寫、內容的過渡等,有利于循文路、導學路。
教師對文本表達特色的提煉總結顯得尤為重要,為下面的“仿”指明方向。當《煙臺的海》分季節有重點地展示煙臺獨特的海上景觀,當《黃果樹瀑布》帶領探尋瀑布的壯觀,學生就學到了同是寫景散文不同謀篇布局的方法;從《鳥語》中“終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認識到勤勞的可貴;從飛行整齊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紀律的重要……”學生就了解了不同語境下排比修辭手法使用的效應。
四、從典范的描寫手法上鑒仿
描寫分為細描與白描、靜態描寫與動態描寫、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環境描寫等。領略奇妙的技法,有助于使學生在閱讀中深刻品味那深遠的意境和豐富的內涵。
薛法根老師執教《燕子》是這樣讓讀與寫結合的:“作者是怎樣把燕子各種不同的美具體寫出來的,讓我們感受到那么具體生動形象的呢?現在你要用眼睛去發現他是怎么寫的?”
生:用了“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這些詞語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點。
師:作者寫燕子不但抓住了特點,而且寫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那些形容的詞語。它的羽毛用了“烏黑光亮的”,如果寫成“黑乎乎的羽毛”,還美嗎?
師:所以不但要抓住特點,還用了優美的詞語來寫外形之美。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感悟語言內容、學習語言范式、強化語言應用的語用課堂特點,在文本語境下的表達訓練,學生的語言得到了生長。
以上這些設計都是依托文本,從生活的角度去設計,讓孩子們寫生活,從文本入手,從生活入手,如果長期能這樣滲透教學,就能實現范國強老師的“語文真正的家,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課文內容的理解、文章語言的品味,獲得語料的積累和相關的學法后,進行言語的實踐運用與表達練習,學生成為言語上自我實現的人”。
參考文獻:
[1]薛法根.《燕子》課堂教學實錄[J].小語網,2009.
[2]游清鈴.《開創語用教學新天地》講座[J].小學語文教學,2011(2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