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
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要培養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幼兒對書籍、閱讀和書寫的興趣,培養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縱觀我們小班的游戲活動,我們不難發現幼兒比較喜歡搭積木,喜歡玩橡皮泥,喜歡穿珠子,很少有幼兒會選擇去看書。即使有三三兩兩的幼兒進了閱讀區,也只是隨心所欲地翻翻這本,摸摸那本,或瀏覽一下卡片,過不了兩三分鐘,那里便會騷動起來,有的開始打鬧,有的在墊子上跳來跳去,肆意享受著自由。目睹他們的表現,我們不得不捫心自問:閱讀區相對別的區枯燥不說,規則也多,幼兒自然不喜歡到里面去玩。尤其是小班的幼兒有意注意比較短,還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又不強,因此,往往表現為坐不住,靜不下。那么,如何適時調整閱讀區的環境,改變小班幼兒的閱讀現狀?
作為教師,想要幼兒愛讀書,就要想方設法激發他們讀書的興趣。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有限,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來源于對閱讀環境的感官認同和心理滿足。因此,在閱讀區內,僅僅鋪上顏色鮮艷的墊子,放上幾個高低適宜的書架,提供幾本圖文兼美的繪本還遠遠不夠。要激發幼兒“看看說說”的欲望,我們還應為他們提供可以進行交流,可以進行操作的閱讀材料,培養他們愛閱讀的興趣,提高他們會閱讀的能力。于是我們在閱讀區里嘗試了一些調整。
一、創造更自由、溫馨的環境
所謂環境總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環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隨中心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我們通常所稱的環境就是指人類的環境。
對于幼兒園環境又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中外學前教育專家教授共同的觀點是:幼兒園的環境是兒童的第三位老師。
那么,語言區域的環境又特指什么呢?個人認為,就是能夠讓身處于語言區域的兒童獲得適宜發展,輔助師生互動中體現教育價值的媒介。
虞永平教授提出:區域游戲應滿足兒童不同的需求,只有當每一個兒童都被滿足之后,我們才能看到其真實的發展,這才能體現出區域游戲的價值所在。一個溫馨、安全、“有意思”的閱讀區域,能夠吸引兒童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專注力和持續度明顯提升。因此,滿足兒童的內在心理需求,創造舒適的環境是打開語言區域的第一把“金鑰匙”!為此,在閱讀區里,我們在原先鋪好的地墊上,隨意放上了幼兒自己帶來的各種毛絨玩具,既增添了環境的童趣性,又增強了對幼兒的吸引力。另外,利用小小帳篷,為閱讀營造神秘氛圍,鼓勵幼兒在小帳篷里或抱著娃娃說說悄悄話,或與親密伙伴講講小故事。像家一樣溫馨、舒適的閱讀環境,吸引了更多的幼兒進入活動。
二、滿足幼兒的操作經驗
在重要性不言而喻之后,我們接著考慮的第二個關鍵性要素——操作體驗。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兒童的天性,在澳大利亞學前教育的國家測評中,語言的發展關鍵性曲線就在2~7歲,要想把握這一高峰期,就要因勢誘導,提供可以讓兒童在其中探索、擺弄、組合、交流、互動的環境。鑒于此,我發動幼兒從家里帶來了立體書,立體的圖案,進而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剛開始,有些幼兒并不關注那些圖書,我們就請帶來圖書的幼兒介紹自己的書,并推薦其擔任本區域的管理員。事情漸漸發生了變化,帶來圖書的幼兒會陸陸續續來到閱讀區,起先他們只是想炫耀自己的書,后來他們卻成了有模有樣的講解員。當有幼兒看不懂書上的內容時,“講解員”就會認認真真給他講解,原本人丁稀少的閱讀區漸漸變得熱鬧起來。有個幼兒還帶來了巧虎的書籍,那里面有可以活動的內容,讓他們在動動小手的過程中,真切地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三、蘊含可變化的游戲
區域游戲的價值在哪里?個人認為:讓每一個兒童都過得精彩!發現不同的兒童在和環境材料互動的時候,記錄下他們的語言、行為,過一階段之后,再來記錄新語言和新行為,我們看到的是不同個體的縱向發展,這應該是我們所追求的游戲價值吧!
因此,除了提供幼兒感興趣的書籍外,我們還利用夾子制作了幼兒喜愛的手指游戲《猴子蕩秋千》《小兔造房子》等,讓幼兒一邊夾夾子,一邊說一說,念一念。其間,他們還可以自由替換圖片,創編新的語句,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我們還將骰子與“石頭剪刀布”的游戲結合,讓幼兒在地墊上扔骰子玩游戲,贏了的幼兒就能種一個“小蘑菇”,緣于輸贏的不確定性,他們總是一輪接一輪地玩下去。
如此一來,本來門可羅雀的閱讀區,如今已然變成了人氣高漲的活動區。
子修說:這是我帶來的小黃鴨的書,你看小黃鴨藏在了水壺里。
小毅說:老師,我把小兔子換成了小老虎,就變成小老虎拿錘子,“叮叮當當”造房子啦。
如絮說:我的石頭贏了你的剪刀,耶!
......
在調整與摸索中,我們不可避免地將環境和材料融合在了一起,因為這是相輔相成的事物關系,環境在材料的支撐下才轉變成“支架”,促進其實現既定的教育價值。這一些小小的變化,就能讓閱讀區精彩十分,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