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摘 要:自發地發現并關注生活中的數學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教師適當地、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因此,通過一日常規、墻面布置、班級活動、區域活動等創設一個顯性或隱性的數學環境,提供相適宜的活動材料,幫助幼兒發現數學的趣味與魅力,獲得數學的體驗與經驗,在生活中豐富數學知識,漸漸地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關鍵詞:數學教育;有效滲透;策略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數學認知部分第一條目標就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數學的有用和有趣”,這凸顯了其重視生活中數學的教育取向,但對幼兒來說,要自發地發現并關注生活中的數學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我們適當地、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因此,我們通過一日常規、墻面布置、班級活動、區域活動等創設一個顯性或隱性的數學環境,提供相適宜的活動材料,幫助幼兒發現數學的趣味與魅力,獲得數學的體驗與經驗,在生活中豐富數學知識,漸漸地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一日生活中的數學教育,感知數學魅力
點名活動是幼兒園的常規活動,在點名過程中經常發現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把點名當做一個任務,于是我們在中大班的時候改變點名的方式,用幼兒自己報學號的方式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平時在上下樓梯時靠右走;就餐前,按小組人數清點碗筷數量;量一量幼兒園的樹有多粗?數一數幼兒園相同的樹葉的樹有多少棵?上學的路上,點一點路過的紅綠燈數量;坐公交車時,再統計一下坐了幾站到達目的地等等,讓數學與幼兒的生活實際聯系,使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二、教室墻面布置滲透數學教育,豐富數學經驗
墻面布置也是幼兒園教育環節中的一大資源,精心設計的環境能使幼兒受到啟迪和教育,我們綜合運用各種環境創設來為幼兒的數學教育服務,讓幼兒走到哪都能收到有關數學的信息,同時與我們班級的活動整合,豐富幼兒的數學經驗。
1.班級文化墻——版塊內容上蘊含數學教育內容
(1)溫度記錄表——提供溫度計,溫度記錄表,了解橫、縱向坐標,結合班級觀察記錄,記錄溫度。
(2)教室區域布置圖——提供東西南北坐標
(3)月歷表——由每天的值日生標注今天的日期。
(4)一日活動作息時間表——把時鐘與時間結合起來。
2.時間記錄墻——滲透式的數學感性經驗積累
幼兒每天可以通過撥一撥時鐘,記錄自己入園時間、離園時間,幫助幼兒積累有關時間和看鐘表的經驗。
3.貼紙“存折”墻——多種活動整合,提升數學能力
我們班級里每個小朋友有本“存折”,里面貼的貼花紙,這個貼花紙好比幼兒的勞動薪酬,比如手工課后幫助整理桌子,掃地,幫助整理小朋友的衣帽柜等等,勞動獲得相應的薪酬,勞動一次可以獲得一個貼紙的薪酬,這個貼紙可以干什么呢?幼兒在美術區中,家中畫的畫,做的手工作品都標上價格標簽,幼兒就用他們“存折”本里的小貼花作為買賣活動中的貨幣,練習加減運算。在幼兒能熟練掌握加減運算后,過段時間,我們再根據勞動的難易程度獎勵大小不一的貼紙,一張大貼紙可以兌換兩張小貼紙,讓幼兒在兌換活動中培養統計、比較、計算的能力,同時也初步培養了幼兒的理財意識。
4.快樂的跳舞毯——對接快樂,在游戲中感受數學的樂趣
我們班級有塊小朋友帶來的跳舞毯,摒棄了跳舞毯原來的玩法,根據我們班級幼兒的情況,制定水果跳舞玩法。在墻面上依次懸掛跳舞節奏順序的指示牌,跳舞毯上也有相對應的水果圖片,指示牌上出現什么,幼兒的腳就要踩在相對應的位置上。在小班玩這個游戲的時候,目標要求按AB的模式排序跳舞;到了中班的時候加入基數概念的要求,按照指示牌上的數字,點數相應跳動的次數;而到了大班,我們則把方向標記的元素融入這個游戲中,由幼兒自己來制定跳舞順序指示牌。在這個游戲中既鍛煉了幼兒的反應能力及動作的協調性,更讓幼兒在快樂的游戲中體驗數學的魅力。
綜上所述,我們讓孩子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確立整合的教育觀,根據孩子生成問題中的求知解惑、學習及發展等需要,將相應的有關數、量、形、時空等方面的數學內容較自然地與主題、與其他教學領域、與孩子的一日生活相整合,促進孩子多方面的發展。只要我們不斷去觀察、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索,把握各種契機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我們的數學就會變得更加有趣、更加生動!
參考文獻:
[1]周希冰.幼兒數學活動教學法[M].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1990.
[2]廖麗英.幼兒提供什么樣的數學教育[J].幼兒教育,2006(7).
[3]趙一侖.無處不在的幼兒數學教育[J].幼兒教育,2005(1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