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靜
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音樂是一種能代表、反映人類內心情感的藝術,音樂能時刻影響著人們的喜怒哀樂,是表達我們內心的另一種“語言”。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指出:“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可以鼓舞人的進取精神,應該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發展幼兒的音樂才能。”小班幼兒剛剛進入幼兒園,陌生的環境會讓他們情緒不穩定,焦慮不安,音樂則可以讓他們放松心情,感受和欣賞身邊的美。
區域游戲是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投放各種材料,創設活動環境,讓幼兒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中,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活動伙伴,主動地進行探索與交往的活動。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藝術領域中對小班幼兒提出的目標,音樂區可以幫助幼兒感受和欣賞自然界與生活中好聽的聲音,欣賞多種多樣的音樂作品或舞蹈、戲劇等表演;幼兒可以自哼自唱或模仿有興趣的動作、表情和聲調,萌發對音樂的喜歡并大膽表現;幼兒通過模仿學唱短小的歌曲或跟隨熟悉的音樂做身體動作,用聲音、動作、姿態模擬自然界的事物和生活情景,形成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
在小班音樂區域的設置中,游戲材料的投放至關重要。區域活動是幼兒通過操作材料來感知和獲取知識的自主性活動,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可以自主地操作、自由地交往、自由地發揮想象,激發創造潛能,得到全面的發展。在區域活動中幼兒主要是通過與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發展,因此,區域游戲材料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物質媒介。區域活動實施與開展的核心是活動材料的投放,活動材料是區域活動的靈魂,是幼兒學習內容的載體。
音樂區的材料,必須符合兒童的發展水平。在選取材料時,既要考慮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難易度要求,又要符合他們的興趣。音樂區的材料要從兒童的經驗中來,并隨著兒童的經驗而調整。音樂區的音樂選擇可以挑選一些小朋友平時喜歡聽的、熟悉的音樂,這樣更容易讓幼兒產生互動。可以讓家長調查上傳一些小朋友經常聽唱的歌曲,也可以錄制一些幼兒園集體活動中的歌曲。材料的提供不能一成不變,而要根據教育目標和幼兒能力的不斷提高及時地進行調整和補充。
音樂區的材料要具有層次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給幼兒探索的空間,滿足能力有差異的幼兒獲得不同的認知體驗。既可以提供簡單的樂器供幼兒操作,也可以提供一些生活中的材料鼓勵幼兒自己探索加工成樂器。同一個活動區提供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根據幼兒能力的不同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便于教師對不同能力的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結合本班的幼兒特點和班級的環境特點,在設置音樂區時,我做了以下思考:
1.將音樂區與安靜區域分開。幼兒在音樂探索和表演的過程中會發出比較大的聲響,必然會對其他幼兒產生一定干擾,在樂器投放區域的選擇上,我選擇了教室外的一個小舞臺,既有足夠大的活動空間可以讓幼兒又唱又跳,又可以在相對獨立的空間里大膽探索音樂,開放的空間也不易產生噪音。
2.設置相對安靜的欣賞區域,提供播放器和耳機,可以讓幼兒在自己的世界里聆聽感受音樂,音樂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種直觀的體驗。獨立的聽覺體驗可以直觀欣賞到作品的旋律及歌詞,感受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而對于這部分,每個人的體會都不會完全一致,獨立的欣賞可以給予幼兒獨立的空間去細細品味,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由地調整音樂。
3.收集不同文化的樂器。真實的樂器可以幫助幼兒學習其他的文化,例如尤克里里、筒鼓、非洲木鼓,配上相應的音樂家表演樂器的照片和錄像,幫助幼兒直觀地感受不同文化的音樂。
4.表演區準備一個播放器,收集一些小朋友喜歡聽的音樂供他們自己選擇,可以是集體活動中的音樂,也可以是家中愛聽的音樂,還可以是大自然中的聲音,熟悉的音樂能讓幼兒找準節拍,嘗試用動作去表現音樂。
5.提供各種各樣的演出道具,如:卷發頭飾、動物頭飾、媽媽的披肩、麥克風等,豐富的道具可以激發幼兒的表演欲,更好地讓幼兒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6.提供印有身體不同部位簡單動作的卡片,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模仿動作,體驗表現音樂的樂趣。
“幼兒期是游戲期”“孩子是游戲的主體”,教師要在孩子玩游戲的過程中充分體現孩子的自主性,尊重孩子的選擇,讓游戲變成孩子自己的游戲。教師應該為幼兒創造寬松、自由的音樂環境,為幼兒提供適宜的音樂場所,與孩子共同完成音樂內容的設置,合理安排,自由選擇,充分游戲,讓整個音樂區域成為互動的動態系統,發揮整體優化功能。教師音樂游戲材料的收集和提供要從孩子中來,真正地從孩子的經驗、興趣出發,共同討論,共同設置。讓我們放手,讓孩子在音樂中創造,把游戲還給孩子。
參考文獻:
[1]鄧泰初.對當前幼兒園班級主題教育環境創設的思考與建議[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4(9).
[2]趙利萍.淺談學前教育教學中的環境創設[J].科學中國人,2014(1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