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瑞
摘 要: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剛剛接觸歷史,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下,學生在有限的歷史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下難以對紛繁復雜的歷史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應對歷史學習,尤其是歷史概念內容。這就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方式,采取多樣化的方法,諸如歷史概念圖、歷史典故、問題探究等來呈現抽象的概念內容,在加深學生對歷史概念理解的基礎上,激發其歷史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初中歷史;概念教學;教學方法;概念圖;歷史典故
白月橋先生曾在其編著的《歷史認識的一些理論》一書中就歷史概念教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對于抽象思維不發達的初中生來說,是難以掌握抽象復雜的歷史概念和本質特征及其規律的,在認知規律的影響下,他們只能理解歷史概念的表層內容,無法理解概念的本質特征。此時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將抽象的歷史概念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此在降低歷史概念抽象性的基礎上,使學生能由表及里地深刻理解概念。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呈現歷史概念的方法多種多樣,我一般采取以下幾種:
一、用概念圖法系統聯系歷史概念
所謂的概念圖主要是指利用文本框的形式將有關的概念聯系起來,概念圖不僅可以將某一概念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將與之有關的其他概念直觀地呈現出來,使學生能清楚地認識到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借助已有的知識來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我在組織“分封制”這一概念教學的時候,會利用小組形式讓學生就分封制的內容去搜集信息,諸如實施分封制的目的、分封的對象、分封的主要諸侯國以及周王與各諸侯之間的關系……然后我根據學生所搜集到的內容,以概念圖的形式將其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如下圖:
在此基礎之上,我會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這兩項內容來向學生解釋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又是怎樣的,這樣學生在系統的概念圖的引導下,會對分封制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二、用歷史典故生動解釋歷史概念
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中,豐富有趣的歷史典故是開展教學活動的有效素材,教師不僅可以借助這些典故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樣可以借助典故來講清楚某一抽象、晦澀難懂的歷史概念,將歷史概念寓于典故之中,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在典故中自主地抽象出概念內容。在講到“春秋戰國”這一歷史概念之前,我首先會向學生講述一個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在西周末期,暴君周幽王為了贏得美人褒姒一笑,點燃烽火,將諸侯們引來救援,褒姒在看到諸侯們風塵仆仆地趕來救援的時候,露出了微笑。之后,在犬戎攻破鎬京的時候,周幽王為了引來諸侯的救援,再次點燃烽火,但是眾諸侯上了一次當之后,不再相信周幽王,無人前去救援,周幽王在孤立無援的境地下被殺死,西周滅亡。從此之后,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漸衰微,出現了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情境。在這一時期首先稱霸的是齊桓公,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我會利用歷史典故——“尊王攘夷”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概念。在歷史典故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加深對歷史的了解。
三、利用問題探究法理解歷史概念
學生作為初中歷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其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學習歷史概念的效果遠比教師的知識灌輸要好。所以,在新課改理念的引導下,教師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采取多樣化的手段來搜集答案,在思考中加深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我在組織“商鞅變法”這一概念教學的時候,會利用問題串的形式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內容,如,探究一需要完成以下問題:在戰國時期有哪些國家進行了變革?為什么要進行變革?探究二需要完成以下問題:根據教材內容和你已有的知識經驗談一談商鞅是一個怎樣的人,商鞅變法的內容有哪些?在商鞅變法的諸多條令中,你認為最關鍵的一條是什么?為什么?探究三需要完成以下問題:縱觀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其各有什么特點,如李俚變法、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有什么異同點?如何評價戰國時期的這些變法呢?探究一和探究二主要是針對教材內容來設置的,學生借助教材內容很容易完成這兩項探究,而探究三則需要發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才能完成,是對學生能力的挑戰。在循序漸進的問題引導下,學生不僅可以對商鞅變法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學到歷史評價的方法,實現認知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總之,教師要轉變傳統的以知識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探析抽象的歷史概念的教學方法,可以借助概念圖、歷史典故、問題探究等方法將抽象的歷史概念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引導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基礎上,幫助他們系統地建立歷史認知結構,全面地掌握歷史概念知識,為其歷史學習質量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玥玥.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思維導圖教學法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魏汀默.初中歷史概念教學策略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