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翔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進程的推進,初中教學的質量也在水漲船高。但是,在初中教學階段仍存在教學不均衡問題,難以保障每個學生都能實現全面的提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將“分層教學法”引入到初中教學課堂中,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個性的發展,促進全體學生的提高。
關鍵詞:分層標準;教學方法;反饋
一、綜合考量分層標準,對學生進行分層
分層教學的第一步是對學生進行分層,在對學生進行分層
時,教師需要考量多方面的標準,切不可完全將成績列為分層的唯一標準。教師可以利用平時的檢測結果,對學生的基礎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同時,還要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性格、興趣等多方面的因素,為分層教學奠定基礎。
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綜合多方面的標準,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次的學生對化學有著濃厚的興趣,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化學成績比較優秀;B層次的學生對化學興趣一般,成績中等,學習方法較為傳統;C層次的學生缺乏學習化學的興趣,化學成績不理想,沒有主動學習的意識。根據這個標準對學生進行分層后,教師要向學生闡述分層的意義,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當然,教師要對這三個層次的學生一視同仁,切不可過于偏向A層次的學生,而貶低C層次的學生,要時常對學生進行鼓勵,賦予他們沖向更高層次的激情。同時,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對他們進行相應的引導,幫助他們掌握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明確學習的方向。
對學生分層是開展分層教學的前提,但是分層的標準也較為靈活,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制定分層標準。同時,對學生分層后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針對學生的具體表現,對他們的分層情況進行調整。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以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學習,幫助他們實現全面的提高。
二、結合分層標準,對教學活動進行分層
傳統的教學多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因為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都存在差別,他們接受知識的情況不同,導致學生的差距會逐漸拉大。分層教學模式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分層情況,采用差異性的教學方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對于A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采用“放”的方法,鼓勵他們摸索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對于B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方法;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應該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幫助他們逐步建立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比如,在講解“制取氧氣”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鼓勵A層次的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自主設計實驗,動手探究,然后,幫助他們完善實驗步驟,保證實驗的順利開展,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在指導B層次的學生時,教師要為學生指明實驗的原理,鼓勵他們合作完成實驗,同時,教師要進行指導;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要加強基礎知識教學,讓學生回憶氧氣的性質,幫助他們明確制取氧氣的原理,理解相關的概念,然后,給他們進行演示實驗,幫助這部分學生初步掌握實驗的要領。在他們進行實驗時,教師要做好監督指導工作,讓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
由此可見,同質化的教學方法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教師需要結合不同層次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需求,讓他們實現全面的提高。
三、重視反饋工作,對作業與評價進行分層
課后反饋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反饋的一般形式為課后作業和評價。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解過后,會為學生布置同樣的作業,對所有學生都采用同樣的評價標準。在分層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對作業與評價進行分層,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布置合理的作業,并對學生進行科學的評價反饋。這樣,才能幫助所有學生鞏固課后知識,提高自己的認知。
比如,在講解“溶解現象”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為A層次的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問題,讓他們結合所學的知識,進一步體驗溶液導電性的探究過程和方法,明確溶質、溶劑和溶液的關系,并解決一些綜合類的習題;教師可以結合本章節的知識點,給B層次的學生布置一些比較典型的習題,讓他們在掌握這些知識的基礎上再進行進一步的突破;對于C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溶解現象,溶液、溶劑、溶質的概念,為他們布置一些基礎類的習題,幫助他們掌握重點內容。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應該從A到C逐步提高標準,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激勵和鼓舞,讓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為他們建立學習的信心。
總之,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都是存在差異的,同質化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新課程教學標準的要求。教師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分層標準,采用有效的分層方法開展分層教學。這樣,才能推動素質化教育的開展,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建青.生本理念下分層教學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15(32).
[2]鄭明花,劉麗萍.初中化學隱性分層教學案例研究:以《水的組成》為例[J].現代教育科學,2015(2).
[3]肖光坤.讓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成:初中化學分層教學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35).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