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麗
摘 要:所謂的教學信息化,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最大化地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教學的各個環節達到數字化模式,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求教師應用現代的教學理念,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要堅持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這里強調改變以前模式,需以學生為中心,輔以設計情境化教學,在其過程中穿插可以引起學生興趣的活動,這樣可以加強學生之間、教師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在課程中增加更多的情景式設計,運用更多的學習資源來支持“學”。所以說,現代信息化教學模式更加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論是課前還是課上,都能利用有效的教學設計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文章闡述了信息化主題下教學的背景及特點,以及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模式研究,為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模式;教學效率
1 信息化主題下教學的背景及特點
教育部制定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指出其目的,“一是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二是推動教育的改革和發展,三是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人才,四是促進教育現代化?!?/p>
信息化教學就是利用信息化的方法、技術結合整合的信息資源進行教學,充分利用整合后的教學資源,融合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出相應的學習環境,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進而優化教學效果,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我們一直提出的以學生為中心這一觀念,信息化教學能夠發揮得淋漓盡致,對各項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在此基礎上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將比較模糊的概念,利用信息化教學,形象、生動等方式充分地展現出來,這樣可以營造出更加活躍的學習氛圍。在此氛圍中,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學生會無形中形成一種接受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學生輕松學習和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2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研究
信息化教學存在著應用觀念落后,僅僅著眼于課堂的教學設計活動,忽視了有關信息化主題的要求,未能按照其方向發展。信息化教學設計圍繞著運用信息技術、數字資源、創設信息化教學環境要素進行,忽視了這些要素,還按照平時授課的方式,將教學任務作為設計主題。即使運用以上教學要素,也只是作為一般性的教學材料進行運用,僅僅是一種信息化的形式,技術應用層面單一,并未將其融合、提升到教學策略的境界,從而進行創設與開發。
2.1 助力個性化教與學
所謂的電子書包,將各種雜亂的教學資料整理聚合上傳,針對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指導及反饋,實現真正的個性化教學。經過整合,最終可以在終端看到所需的各種學習資源、各種教學資源等,最終助力學生個性化的學習。
根據實踐發現,應用電子書包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進而提升學生們主動學習的能力。盡可能發揮電子書包資源的最大優勢,教師經常運用電子書包開展個性化的學習,可以快速實現學生的學習情況診斷和分析,教師及時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反饋與指導意見。學生利用家里的終端設備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進而獲取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并且選擇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利用完善的評價和考核方式,將教師信息化教學的熱情充分激發出來,并且形成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信息化教學的改革。
2.2 助力教學策略的應用研究
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適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并且可以達到教學目標,進而采取的相對系統的行為。所有教學活動的終點及出發點就是教學策略,它還是實現最終教學設計的重要點。選擇正確及設置適當的教學策略,可以達到課程預設的教學目標。課堂實施階段就是教學策略的執行階段,最終達到教學目標要求。課程設計方案要以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引領,并進行案例的導入、課堂活動的組織、信息的傳導、話語體系的設計。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下,靈活地設置和運用教學方法,是教師由教書匠走向教育藝術家殿堂的一把鑰匙。
2.3 切合教與學的“微”需求
由于信息量大、超載、碎片化,使得教學及教學資源面臨新的挑戰,微課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所謂的微課,它是以微視頻為主要載體,基于每個課程的教學要素和環節,開發設計出5~8 min左右、可視化微型優質學習資源。
信息化教學中所需的“微”需求,就是要加強學生在微課中的互動。傳統課程中以教師講授為主體,教學方法死板,學生易出現課堂溜號,注意力分散,學生課堂互動的參與度不高等情況。通過利用電子終端在微課中加入師生間的互動,包括練習、測試、作業、評價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生能力。
2.4 翻轉課堂,重構課堂的教學流程
為了督促學生更好完成課程學習,課前任務設計就顯得很重要。加強課前任務的設計,這樣能為學生提供更高效的學習內容,課后學習評價,教師可以全面高效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學生利用終端對課程內容進行預習,在預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帶著發現的問題進入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問題、分析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運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應用信息化教學設備以及現代信息化教學資源,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就可達到提升教學效率、優化教學質量的目的。
2.5 信息素養的提高,促進教學資源的更大化利用
信息化教學效果取決于學校教學資源的質量、資源的多樣性和資源的豐富性,這三者之間又有著緊密的聯系?;诖它c,各個高校想要進一步推進信息化教學的改革和發展,各個高校要根據自身的實踐情況不斷地提升每位教師的信息素養。教師作為本次課教學活動的導向者,提高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讓學生更大化地參與到課堂來,進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果。目前從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高職院校的教師存在著信息素養高低不一的情況,部分教師認為掌握一些簡單的信息技術,比如說,課上教師制作PPT并利用此進行教學,而這些PPT是將圖片及文字堆積在一起,學生看這些PPT不能與教師產生共鳴。如若教師在增加點其他的信息技術,比如制作和剪輯視頻等,并且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答疑、與學生進行必要的互動、增加課程有關的小游戲測試等,這些需要教師進一步重視及提高。在學校方面,每年可以制定培訓計劃,對教師的信息技術進行培訓,這樣可以使教師在原有的信息化教學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其信息技術能力和信息素養。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發和利用課程教學優質資源,并且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這些信息化教學手段進行自主學習,進而推動信息化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3 結語
信息化的廣泛應用拓展了教育的空間,改變以往傳統封閉教室,拓展了獲取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途徑。傳統的社會教育逐漸被數字化教育理念所取代,開發了很多新型的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這些信息化教學手段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及利用,并且運用到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之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推動了高職院校教育的改革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