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榮
摘 要:學生素質與語文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閱讀教學對學生全面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闡述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并且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對策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因新課程改革帶來了很大的發展機遇,與此同時,挑戰也隨之而來。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閱讀課堂教學可提升語文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因此兩者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學生的視野因閱讀而得到拓展,對學生知識面的擴展也有著極大的意義。因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提升閱讀教學是當前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現階段,我國初中語文“高能耗、低效率”的閱讀教學現狀司空見慣,對傳統的閱讀教學進行有效的改革,使“低能耗、高效率”的閱讀教學目標得到有效實現,這是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初中語文閱讀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并且以指導性的意見對閱讀教學的目標、性質、方向等都做出了規定,我們可以依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清晰地了解:學生學習的語言、生字詞、文章中心、寫作等方面并不是閱讀教學的目標,其實閱讀教學應是在師生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文章中作者的思想精髓,是學生以及作者精神之間的交流。在閱讀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性發現便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因而,初中語文教師應靈活多變地開展閱讀教學,改變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現階段,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以下問題:
(一)單一無趣的閱讀教學模式
教師的閱讀教學模式直接決定學生的學習效率與質量,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讓學生進行文章的快速瀏覽,對生字詞、文章中心有一大致的了解,這是其固定的傳統模式。但是,學生最終只關注于文章中心的歸納,對文章背后的意義以及作者的感情世界有所忽略。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下,只會單一地提升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卻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歪曲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圖
現階段,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對創新、獨立自主的內容過分追求,以至于將自身的引導地位忽略,致使學生對文章本意有所曲解,對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意圖有所歪曲。教師的創新需建立在一定的尺度內,若對學生天馬行空的思維予以過度放縱,素質教育的初衷會有所偏離,最終會對學生的學習效率造成影響。
(三)過度看重多媒體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深入,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改變,但是與此同時,也造成了很多弊端。很多語文教師對信息技術過分依賴,專注于多媒體教學,這就造成了與實際教學內容相背離或者脫離實際教學的情況,以至于師生精力都有了很大的耗費,語文課堂效率因此有所降低。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以創設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創設以課文內容為中心的閱讀教學情境,以此來輔助學生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不但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得到激發,同時閱讀教學效率也因此得到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思想感情也通過情境模式的創建有了更好的培養。故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依據課文內容,以學生的知識水平作為前提,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打造適合學生閱讀的良好環境,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意識以及參與度。例如,在《春》的學習過程中,以多媒體技術對春天萬物進行展示,學生可以在萬物盛開的景象下深入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此推動學生的精神共鳴,學生對生命的贊譽也得到有效的激發,最終語文綜合素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以創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處于課堂指導地位,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所忽視,致使學生對教師所組織的各種教學活動參與度極低,閱讀的興趣也很低。故而,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對教育觀念進行更新換代,以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最終使閱讀教學效果也因此得到有效的提升。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情緒作為考慮的重點,以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對自身的教學策略進行及時有效的調整,以使學生的積極作用得以發揮,自主閱讀能力不斷得到提升,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孫權勸學》課文中,初中教師應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自行對課文段落進行翻譯,依據學生的情況給予指導,針對性地對學生難以理解的重點、難點詞語以及句子進行講解,最終使閱讀教學的質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總而言之,學生的理解能力是通過閱讀來進行培養的,同時,語文知識的積累、學生視野的拓寬等都與語文閱讀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適宜的教學手段,進行各式各樣的閱讀教學活動,以此讓學生對閱讀的意義有充分體會,最終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文知識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意麗.初中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模式探析[J].課外語文,2016(6):114.
[2]吳國剛.初中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4(8):27.
[3]莫杰.簡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及改善方法[J].速讀旬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