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華
摘 要:教育改革開展以來,新技術、新理念、新課標逐漸融入并變革著傳統教育方式。課堂教學模式日趨多元、多樣。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運用,讓初中地理課堂充滿了科技感,使學生從單一的、枯燥的傳統教學中脫離出來成為了可能,但傳統教學教法也并非就棄之如履。就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教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實現融合與運用,談一談簡單的看法。
關鍵詞:傳統教法;信息技術;初中地理
傳統的初中地理課堂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已經越來越被學生和教師所疏離。許多教師沉浸在現代化的科技中,苦思冥想各種教學創新方式。這雖然為教育創新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方式方法,但是這與教育教學的目的和初衷已經日漸偏離。要知道,變革應是在去粗取精傳統教學方法、理念的基礎上進行的,并非對過去的全盤否定,而是校正與完善。所以,就信息技術與傳統教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談一些簡單的看法。
一、用信息技術激活傳統課堂
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教學的模式以講授式主為,老師在上面講,并書寫板書,學生在下面聽,并抄寫板書。這種方式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傳授,方便教師教學,但是也同時會造成課堂教學枯燥無味。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教師,是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狀態和進度的。學生無法跟上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最終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地理的興趣。還有的教師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就更加不盡如人意了。因此,要想激活傳統課堂就需要引入學生熟悉又喜愛的信息技術化手段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筆者在教學魯教版六年級上冊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的時候,因為章節內容比較抽象和宏觀,通過傳統教學方式很難達到教學的目的。為了使學生能夠建立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以及基本的學習技能,筆者積極引入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播放相關視頻、演示動畫模型等方式輔助教學,很快使學生進入到學習的氛圍中,學生在好奇和困惑中積極思考和學習,緊跟教師教學的步伐。雖然本章內容通過多個課時完成,但是學生就好像從來沒有下過課一般,在其內心中形成了對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連續心理。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相關內容,同時可以運用簡單的地圖知識進行解讀和分析地理信息了。
所以信息技術的運用,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能彌補傳統教學中無法有效教授讀圖、識圖分析地理信息的不足,加深了學生對地圖的認識和感知,訓練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最終實現了學生讀圖能力的提升,以及從圖分析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這為之后人文地理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些成果的取得,并不是教師簡單地播放視頻,學生觀看就萬事大吉了。而是要將信息技術手段,控制在激發學生興趣和彌補傳統教學不足的地方。這樣,可以有效保證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方式的興趣,同時可以保證傳統的系統的知識傳授。
二、以傳統教法補充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資源教學事實上仍處在教育教學的起步階段,雖然視頻課程、微視頻、慕課等內容較為豐富,但是教育教學是普遍中的特殊,是需要依據因材施教的理念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那么,要想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補充信息技術在靈活性上的不足,就需要教師將傳統教法“嫁接”在信息技術之中。
例如,在教學魯教版六年級上冊地理第四章“居民和聚落”的時候,筆者將教學內容制作成PPT,并在其中插入筆者整理制作的相關短視頻,教師以視頻代替枯燥的講授,以PPT代替簡單的板書,在聲、光、色、畫的交織下,將傳統與現代結合,有效將亂雜的地理知識系統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欣賞到美的同時,有效刺激和調動了學生各種感官功能,將學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現象直觀地表現了出來。通過在同一地形模塊上套疊動畫,清晰地將地形地質變化與人類聚落活動變化的地理現象表現了出來,使學生深刻認識到了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之后,我便抓住時機,與學生分享了保護環境,熱愛生活的思想教育內容,使地理知識與人文內容有效整合。
這一課程結束后,學生紛紛要求以后的地理課程每次都這樣。這種將傳統講授知識以信息技術的方式呈現給學生,而將信息技術所難以表達的情感價值等內容在適當的時候通過課堂講授、分享的方式傳遞和感染學生,有效拓展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這對信息技術起到了有效補充。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自身所扮演角色,在堅守初心的基礎上,有效將現代與傳統融合,繼承傳統的同時,合理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定位,使二者都能找到各自合適的位置,有效融合,碰撞出有益于學生的火花。
參考文獻:
[1]李穎.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整合教學例談[J].學周刊,2016.
[2]苗振.淺析信息技術與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機整合[J].信息化建設,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