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莉
摘 要:在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初中生的德育工作已然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所在。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教育的主要負責人,其不僅僅要將眼光放在學生成績方面,還要在德育方面發揮其德育功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行為等。要想提升初中班主任的德育質量,首先要從理論入手,探究班主任的德育功能表現,以此表現為基礎,切實落實德育工作。
關鍵詞:初中德育;班主任;德育功能;具體表現
班級是學校德育工作開展的基本單位,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今天,班主任德育工作面臨著新的要求和巨大的挑戰。班主任德育目標的確立必須以其自身的德育功能為依據,同時對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評價也是以其德育功能為基準的。對此,要想搞好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班主任的功能表現,如此才能準確地理解班主任德育工作,切實地開展有效的德育工作。那么,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功能表現是什么呢?
一、“三觀”的引導功能
初中班主任在學校教育活動開展中所承擔的一大重要責任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作為我國當代社會生活中最活躍的一分子,初中生是一群較為敏感的青少年。價值觀作為學生樹立良好道德觀和政治觀的基礎,其思想變化和價值取向的變化往往會反映出時代的變遷。但是,在信息時代發展背景下,學生所接收的信息早已打破了教材和學校的界限,其遨游在網絡信息的海洋之中。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其中所蘊含的信息既有有價值的,也有有害的。對于信息辨別能力有限的初中生來說,其在大量的網絡信息搜集、瀏覽過程中,受到了不良信息的侵蝕,如此導致其思想道德意識出現了偏差。對此,初中班主任面對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式,應當對初中生的價值取向以及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將有價值的網絡信息呈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真正地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接班人。
二、心理疏導功能
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精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換言之,素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盡管德育工作與心理教育有著一定的差別,但是心理疏導的實施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在參與極具開放性和發展性的社會活動的時候,心理逐漸趨向成熟,且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班主任在組織德育活動的時候,倘若能掌握一些心理疏導方法,會為學生多元的心理發展指明方向,保證其沿著正確的途徑健康成長、發展。與此同時,班主任能從心理上拉近學生的距離,可以對學生進行全面有效的了解,同時也會在與學生的互動溝通中及時地發現學生思想道德方面所存在的問題,或者其近期所出現的行為偏差,進而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疏通、糾正,借此在查漏補缺中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除此之外,在心靈上拉近與學生的距離,還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生,同時學生在同理心的驅使下,也會對家長和班主任的苦心和希望給予充分的理解,借此在互相理解中,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社會、班級交往活動,促進其德育朝著社會化的方向發展,對于其今后參與社會生活有著積極的影響。因此,班主任的心理輔導功能也應當成為其德育功能的表現之一。
三、情感熏陶功能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道德教育與情感熏陶被置于首要地位,要求班主任在德育工作開展中融入情感方式,以新課改的精神為引領,借助多樣化的情感熏陶方式對學生實施隱性德育。所謂的情感是指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求所產生的態度和心理體驗。在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中,極具知識性的德育內容往往屬于顯性的德育因素,而這些知識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情感則屬于隱性德育因素。在德育工作開展中,倘若班主任一味地借助知識說教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其非但無法使學生獲得有價值的思想道德內容,甚至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導致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產生逆反心理。對此,班主任需要深入地挖掘德育知識中所蘊含的情感因素,以情感教育來對學生進行德育熏陶。比如,在組織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時候,班主任在向學生講述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時候,如果能發揮肢體語言的作用,并配上慷慨激昂的語言表述,可以使學生沉浸在所講述的內容之中,并潛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感化,進而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罪行產生厭惡,樹立愛國主義意識。除了借助語言描述進行情感教育之外,班主任還可以用游戲活動、多媒體展示等為學生營造直觀的情境,使學生在情境參與中自主地體驗到其中所蘊含的道德內容,借此樹立道德意識。
四、人格培養功能
新課改對學生的價值觀和人格的養成給予了充分的關注,要求在教育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養成健全的人格,為其身心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人格培養功能是指在德育工作開展中,班主任充分地發揮其自身的人格魅力,為學生做出道德榜樣,并使學生在班主任人格的熏陶下樹立起正確的思想道德意識。這其實也是在發揮隱性德育因素的作用。因為班主任為人處世的態度、工作行為、生活習慣等都是學生爭相模仿的對象,其在日常班級活動開展中對學生起著熏陶作用。對此,在德育活動開展中,班主任要充分地發揮其人格魅力,為學生做出道德榜樣,借此使學生在模仿中提升其道德行為。
總之,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開展中,我們首先要明確班主任德育功能及其表現,如此才能在工作開展中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提升德育質量。
參考文獻:
[1]陳冬梅.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思考[N].貴州民族報,2018-06-12(A03).
[2]吳軍.初中班主任有效開展德育再探[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8(4):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