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彥高娃
摘 要:初中歷史教學對培育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作用,要在初中生成長的關鍵時期注重初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影響,探索切實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滲透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注重對學生的倫理關懷,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社會責任感
初中生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要重視對初中生的歷史課堂教學,加強對初中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促進初中生健全人格品質的生成。
一、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原則分析
1.發展性原則
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一個系統性工程,要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成長需求,循序漸進、層次化地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使學生能夠樹立個人責任意識、家庭責任意識、國家和社會責任意識。
2.滲透性原則
教師要采用潤物細無聲的課堂教學方式,避免單純的理論說教和口號式宣傳,要充分挖掘、開發和利用歷史課程資源,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采用豐富多樣的教育載體和形式,實現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意識滲透和培育。
3.激勵性原則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采用鼓勵、引導和啟迪的方式,激發學生內在的意識需求,樹立社會責任意識,增強社會責任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并使之向穩定的道德品質轉變。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策略分析
1.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
教師要通過語言說理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和教育,加強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充分、深度認知,樹立正確高尚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要對學生的個體需求進行全面的了解,避免語言說理教學的“教條式”灌輸,要積極喚醒學生的回應,鼓勵學生將外在的課堂教化轉變為內在穩定的道德品質,并對學生對社會責任的不當認知及錯誤行為,要給予及時引導和指正,幫助學生改正,自覺抵御錯誤認知和不良行為。
還可以通過典型示范的方式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可以挖掘和利用歷史典型人物,讓學生體會正確高尚的社會責任價值理念、情感和社會行為,要使典型示范教學具有語言上的煽動性和感染性,對學生產生新穎、有趣的吸引力,從而形成正確的社會責任認知。如:堯舜、周公等古代圣賢可以作為學生模仿的榜樣,還可以將生活中的社會賢達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認知。
2.采用不同載體,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情感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之中,教師可以充分、深度挖掘社會責任感培養資源,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歷史課程資源體系,具體來說可以利用以下教育載體進行教育:(1)歷史教科書。教師可以利用歷史教科書中的豐富素材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從民族英雄林則徐禁煙斗爭中體會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的氣度;從康有為、梁啟超尋求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中,感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2)圖書館藏。可以通過歷史圖表、歷史小說、歷史人物傳記、歷史刊物等書籍,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3)當地歷史資源。可以組織學生參觀當地歷史遺跡、遺址、博物館、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學生緬懷先烈,獲得歷史感悟,增強社會責任感意識。(4)時事熱點。可以結合國內外的時事熱點開展歷史教學,使學生將歷史與現實問題相鏈接,較好地培育社會責任感。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歷史事件的同名電影,如:《辛亥革命》《建國大業》等,將影視作品與歷史相結合,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意識。同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讓學生結合中日關系的熱點釣魚島問題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3.多渠道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行為實踐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之中,教師還要推動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逐漸穩定和內化,再借由多樣化的課內、課外渠道,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外化為社會責任行為。
(1)注重課內探究學習。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合理創設歷史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發現、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欲望,使歷史知識更加形象化、立體化,并且還可以采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引領學生換位思考,全面、準確地評價歷史人物,理解歷史人物的內心活動和行為抉擇意圖。
(2)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的社會責任行為的培養,可以開展多樣化的課外實踐活動,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指導學生實現社會責任感的知、行統一。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要強化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認知,使之內化為學生的穩定性道德品質,通過多樣化的歷史教學方式和策略,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熱情,并積極主動地進入到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將理論與實際充分鏈接和結合,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傳帥,郭修軍.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中華少年,2017(8).
[2]陳衛東.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