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技術污名化的傳播機制:基于系列鄰避事件的分析*

2018-03-08 02:28:02湯景泰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受眾信息

■ 湯景泰 星 辰

近年來,我國各類鄰避行動頻頻發生。相關部門和學者嘗試從信息公開、決策參與、風險溝通、輿論引導等多個角度來破解困局,但并未能從根本上扭轉。從2007年的廈門反PX事件開始,直到2017年廣東清遠反垃圾焚燒廠事件,鄰避行動持續發生。綜觀這些鄰避行動,事件衍生的議題種類不斷豐富,議題的敏感程度不斷上升:從“反污染”到“反腐敗”,從“保障知情權、決策權”到“維護生存權、人權”。此外,事件的影響范圍以及行動的激烈程度也在不斷升級,從而不僅對社會建設造成重大影響,而且對政府公信力造成嚴重傷害。面對不斷升級的危害,探析鄰避行動的動力機制就成為一個既具現實意義又有理論價值的問題。具體來說,促使鄰避行動一再發生的相關要素有哪些?它們之間又是如何相互作用,進而形成了鄰避事件的動力機制?在近年來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擬以對10余年來相關鄰避行動事件的分析為核心,首先提煉出相關要素,然后通過模式的剖析,進而深入探討鄰避行動的動力機制問題。

一、 文獻述評

貝克、吉登斯將“風險社會”概念引入社會科學領域后,學界在面對技術與自然、社會的糾紛時,便逐漸頻繁地采用這一闡釋視角,認為人類社會已經無可避免地暴露在科技發展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它在實踐中體現為風險的“制度化”,由于制度本身存在失靈的可能因此,制度化風險與技術性風險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風險類型。盡管研究者們“……更愿意從體制與社會結構中尋找社會矛盾的根源”①,相關“制度性安排”自2007年起就一直沒能在我國形成②。

這種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困境,來自于當前研究對鄰避行動的特殊性把握不足。也有少數學者敏銳地捕捉到了“特殊性”,他們在文章中以“污名化”或“污名化的后果”來對其加以描述。例如,有學者認為,反PX事件的反復發生與烈度升級,源于“PX在中國已被污名化”③,網民通過“污名化”對刺激性信號進行再放大,從未真正了解它(PX)④。但這些研究對事件的深層歸因仍持“風險社會”觀,缺乏對非理性、非制度因素足夠的關注,以及對中國社會獨特語境的關照。這一現實印證了斯科特·拉什的批判⑤,在他看來,貝克和吉登斯的“風險”被限制在制度化的結構中,它有一定等級秩序和基本規范,并且以利己主義為基礎。但現實并非如此,風險往往是“無序”的,其結構性與指向性并不鮮明。因此“風險社會”更應是一種文化現象,而非“社會制度”,其傳播有賴于產生實際價值的“意義”,而非某種社會規范,所以對它的治理不應過分寄希望于規章制度,而要把握帶有象征意義的理念和信念。拉什的批判為本文提供了新的視角,即探究針對個體和群體的意義建構過程。簡言之,我們將嘗試回到歷次事件的歷史文本中去,考察所有與意義生產有關的要素與環節。因此,本文將以“風險文化”為基本視角,以定性比較分析(QCA)為主要研究方法,嘗試對上述事件進行重新定義,以期分清主要環節、辨別關鍵要素、詮釋動力來源、解析作用機制。

二、提出問題

為進一步明確“史料”的搜尋范圍,我們借助互聯網檢索及前人研究⑥⑦,整理了近年來主要的鄰避行動(表1)。

表1 鄰避行動事件列表

我們認為,上述鄰避事件,其本質都有別于一般的群體性事件,而有著明顯的“反技術”特征。例如,在“反PX”語境中,“PX”應當被視作指代其物質、工藝、裝置乃至生產企業等一切陌生的、不確定的技術風險的能指集合,而其所指的一切知識的總和,本質上都屬于“技術”范疇。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在科學與實踐層面都早已被證明是“安全”的,其實際威脅與參與者對它們的指控并不相符,而這種缺乏理性地反對,可理解為樸素的“污名化”。明確這一前提,我們便有理由沿著前人的“污名化”思路繼續深究下去。

所謂“污名”(Stigma)最早指古希臘人在罪犯、奴隸和叛徒身體上制造的侮辱性“標記”(如刺字或烙印)。該領域的早期研究者戈夫曼將污名化(Stigmatization)定義為:某個體因為帶有某種被其所在社會視作侮辱的屬性,而遭受侮辱的現象⑧。此后,西方污名化研究一直強調“傳播”或“溝通”的關鍵作用,認為施污者通過語言、符號不斷構建污名⑨。Smith更從傳播學視角出發,提出、并驗證了“污名傳播模型”(Model of Stigma Communication),她將“污名化”視作污名信息(stigma message)的傳播過程和其直接后果。污名信息包括標記、群體標簽、責任感信號、危險信號四類,它們會喚起不同的“情緒”,包括厭惡、恐懼和憤怒,情緒會激發人們去建構或加強“污名態度”(stigma attitudes),態度則會刺激受眾再次傳播,使得污名信息中的預設行為變為群體行為⑩。

西方學者闡釋了“污名化”的基本機理,為微觀分析提供了理論路徑。而我國學者管健則為宏觀地理解污名化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提供了理論框架。她認為“污名化”本質上屬于社會表征范疇,即是群體成員通過“溝通”所建構的一系列關于價值、觀念、信仰和實踐的“共同意識”。在此基礎上,她構建了“多維層次表征模型”,提出污名化研究當從“情感—認知—行為”三個縱向截面,和“基旨—邏輯—現象”三個橫向截面來探索。這一理論框架與風險文化視角對研究對象的要求不謀而合,具體而言,所謂“情感—基旨”,是要挖掘出某種情緒或價值歸因;“認知—邏輯”,則是要探究污名信息的作用機制;而“行為—現象”則是要提煉出同類行動的模式與特征。

在綜合梳理了上述理論后,我們提出“技術污名化”這一概念,并初步認為,它是指針對“技術”或“科學技術”(Technology)的污名化,它不僅是一種為特定群體所有的、具有鮮明“技術貶損”特質的“意識”,更是個體認知轉變為群體認知的“過程”,而“傳播”或“溝通”(communication)是其“元過程”,傳播活動中的內容文本和行為文本是污名信息的載體,其傳播并會催化污名態度、激發預設行為。

為檢驗這一理論假設,我們就此提出兩個問題:

1.技術污名的建構過程究竟包含哪些關鍵環節與要素?

2.這些要素通過何種機制來進行意義建構?

三、研究方法

為了尋找意義建構過程中的關鍵要素,我們將采用定性比較分析(QCA)來對歷次事件進行剖析。所謂定性比較分析,最早由美國社會學者查爾斯·拉金提出,它被視作一種整合了量化和質化的研究方法,其核心邏輯是,如果將研究問題或現象看作一個完整集合,那么引發這個問題或現象的諸多原因,就是這個集合的不同子集。基于此,通過一定數量的多案例比較,利用布爾代數的運算法則可以尋找到集合之間普遍存在的某些隸屬關系,從而展開因果關聯的分析。

作為一種多案例的比較分析方法,QCA致力于解釋的是“多重并發因果”誘致的復雜社會議題。拉金在發明該方法之初即說:“社會現象之所以復雜并難以解釋,不是因為有太多的變量,而是因為與原因相關的不同的條件,以某些方式組合起來后產生一個特定的結果。”

布爾代數運算的基本規定是:以“1”或“0”表示某個變量出現或不出現;用“+”表示“或”的關系,用“*”表示“和”的關系,“~”表示“非”的關系,用“=”表示“推導出”,用大寫字母或“1”表示發生,用小寫字母或“0”表示不發生。以上這些符號均用于條件變量和結果變量之間的集合關系的運算。例如,“A*B=Y”可解讀為條件變量A和B同時發生時,導出結果變量Y。在對所有變量進行二分處理后,QCA圍繞所要研究的結果變量,考察理想狀態下存在多少種條件變量的組合,這樣能夠建立起一套邏輯真值表(Truth Table),真值表既可以反映出結果現象發生或不發生時多種條件的具體狀態,同時還可以得出多種條件的組合關系,進而得出這些組合是如何導致,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決定了結果的發生或不發生。

需要強調的是,在本文的研究預設中,傳播活動作為“元過程”普遍存在于各類群體性事件的潛在環節中。因此,為了向“特殊性”發問,我們所要研究的意義構建過程,其條件變量是各環節中產生意義的要素是否出現。為了在語義層面辨別這些要素,我們需要借助內容分析和話語分析方法,因此,又必須盡可能完整地搜尋這一過程中的“文本”。

幸運的是,前人的研究近乎完整地搜集了歷次事件中的“一手資料”,并且總結出了同類事件的“歷史環節”:曝光—動員—行動—妥協—善后。在Tilly看來,如果不同的事件以一種模式化的方式被反復招募、挪用并演繹,那么這類事件便可抽象并提煉為一種新的抗爭劇目(repertoireofcontention),由此,我們將搜集到的史料按其劇目屬性分為四類,并按其在整個過程中的歷時性進行排序,它們分別是:行動宣言、口號標語、抗爭表演和政府公告。

通常,行動宣言最先“出場”,是曝光和動員環節的主要文本,它篇幅較長、敘述完整,通過手機短信、QQ等“線上”方式被廣泛轉發,有時也以傳單形式在“線下”傳播。之后,隨著事件發展,口號標語成為主要的文本類型,它們先在網絡中被充分制造,而后跟從行動的空間變化,從線上滲透到線下,以印刷品和呼喊的方式被加以傳播,并以圖片、視頻形式在網絡上再現,作為多模態語被二次傳播。與此同時,行動的組織者們制造了大量更具符號性的“抗爭表演”,例如口罩游行、沉默游行、兒童示威。它們作為“符號資源”,不僅引起了大量的“線上”模仿,而且為歷次事件的參與者所沿用。這些“符號”在線上、線下隔空呼應、交錯共生,構成了獨特的圖像敘事邏輯。最后,事件進入妥協和善后環節,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門發布公告,宣告項目暫停或取消,并將追究游行組織者的法律責任。不過,也有政府在網絡群體性事件轉向線下前就發布公告的例子。

如果我們以Smith的“污名傳播模型”來審視上述文本,行動宣言無疑是最標準的“污名信息”,其類別分明,有標記,例如“白血病”“原子彈”“致癌”等;群體標簽,例如我們、他們、同志們、大連市民們、XX集團等;責任感信號,例如保衛家鄉、保護下一代等;危機信號,例如“60公里內嚴重污染,范圍可覆蓋成都市區”“國際組織規定這類項目要在距離城市一百公里以外開發,我們大連市區距此項目才20公里”等。此外,上述文本還包含一種“行動信號”,例如 “昆明5月4日下午13:30分、新昆百大門口文明站立”等,用于指示時間、地點、形式等行動要素。我們將每類信息的出現與否設為一個條件變量。

在事件的行動環節,各類信息的作用被分攤在了口號標語和表演上,例如,組織者會號召人們“戴口罩、口罩上畫X”,“標記”繼而被口罩、骷髏頭等與“原子彈”“致癌”共享隱喻的符號替代;而另外三類信息也蘊藏其中,不再贅述。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口號標語與“技術”并無直接聯系,它們或是經濟導向的,例如“茂名不賺這些錢”“要生命不要GDP”;或是政治導向的,例如“廈門市委書記何立峰下臺”“中國共產黨萬歲!為人民服務!打倒夏德仁(時任大連市委書記)!”等。我們很難直接套用污名傳播模型來對其歸類,但由于這類內容客觀上豐富了整個事件的議題種類和話語框架,因此我們仍舊將其視作技術污名化的要素之一,繼而將口號標語的內容分為“技術信息”“政治信息”“經濟信息”三類條件變量。

“公告文本”中沒有明確的污名信息,但它出現的時機似乎與事件的走向有所關聯。因此,我們將公告文本是否出現在游行之前設為一個條件變量。另外,正如張樂和童星所言,同一模式屢次重演可能是由于社會學習的示范效應不斷起作用的結果,因此,最近一次同類事件是否游行、是否暴力也可能對行動產生影響,我們根據這一理論假設再增加兩項條件變量。

最后,我們設定結果變量“游行烈度”,設置4個級別:完全沒有、小規模(1000人以下)、大規模(1000人以上)、暴力沖突。整體變量與指標設計如表2所示: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建構了真值表并將其載入Tosmana軟件中進行布爾運算。在獲得結果后,我們將對各關鍵要素的作用機制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

四、數據分析

根據上述變量的賦值標準,我們對12個案例進行復制并制作真值如表3所示。

表2 整體變量與指標設計表

表3 真值表

1.單因素必要性檢驗

我們首先對原始真值表進行必要性檢驗,如果條件X是結果Y的必要條件,則Y對應的集合是X對應集合的一個子集,相應的必要一致性指標(necessaryconsistency)的取值應該大于0.9,結果如表4所示,發現“污名信息”,包括行動宣言中的標記、群體標記、責任信號、行動信號,以及口號標語中的技術相關信息,還有抗爭表演中的符號信息,對于事件的必要一致性為1.00,而政治信息的為0.96,當一致性達到0.9時,可判斷該變量為必要條件。另外,我們注意到“發布時機”的必要一致性為0,這意味著當政府公告未能在游行前發布時,游行必然發生。因此,上述條件變量對結果變量必然發揮作用、缺一不可。

2.條件組合充分性分析

在單個條件變量達不到成為必要條件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測量其組合是否能夠成為結果充分條件,即X對應的集合是否為Y的一個子集。因此,已被證明屬于必要條件的單個變量需要被移出真值表。在QCA中,真值表算法檢驗的是各條件組合的充分一致性(sufficiency consistency),判斷閾值為0.8。另外,覆蓋率(Coverage)也十分重要,代表結果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該條件組合所解釋。我們使用Tosmana的fsQCA(模糊集定性比較分析)算法,在對結果進行簡化后,獲得兩個有效組合,一致性為1.00,整體覆蓋率為0.58,簡言之,58%的游行可被這兩種組合解釋,而它們各自分別能夠解釋其中的35%和23%。結合先前判斷出的必要條件,我們可以得到兩組主要路徑,見表5。

表4 單因素一致性檢驗

表5 主要組合

由此,我們得到:結果=標記*群體標簽*責任信號*危機信號*行動信號*技術信息*政治信息*符號信息*~發布時機*(經濟信息*~是否游行*~是否暴力+~經濟信息*是否游行*~是否暴力);

這一條件組合證明,首先,污名信息對結果起決定性作用,正面驗證了直接以技術為對象的狹義的“污名化”對于反PX、反鉬銅、反核事件的意義構建過程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政治信息進一步拓展了技術污名在傳播過程中的議題框架,提升了其動員效能,成為廣義上的“技術污名化”這一機制中的重要環節。

另外,經濟信息在意義構建的過程中并未起到決定性作用,既往“鄰避視角”的“成本—收益”說在此并不能得到完全佐證;最近一次行動是否游行、是否暴力對結果的影響也十分有限,“社會學習視角”無法得到完全驗證。此外,我們可以明確發現政府在行動前及時發布公告的重要性。當然,結合實際案例來看,這一“重要性”仍舊與內容密切相關,只有政府說“不建、停建”時,這一條件才能發揮其作用。

為了進一步探尋和平游行升級為暴力示威的原因,我們將原有的結果條件更改為“本次行動是否暴力”,出現為1,反之則為0。經過必要性測試后,政治信息的一致性從0.96上升到了1.00,簡言之,政治信息是行動暴力化的必要條件。

至此,我們不僅摸清了技術污名的建構過程究竟包含哪些關鍵環節與要素,而且還對它們的重要性進行了細致的檢驗,接下來,我們將要嘗試解答各要素通過何種機制來建構意義。

五、分析與討論

在前人的研究中,“污名化”更接近于一種已經取得合法地位的框架,與之有關的因素一旦出現,便可喚起受眾對于受污者的惡意,繼而激發特定行為。從歷史經驗來看,涉及個人行動或集體行動的社會運動,情緒動機都是其根本原因。這正如所有的人類行為一樣(Damasio,2009)。而且,基于實驗心理學的研究,情感智力理論(theory of affective intelligence)認為,恐懼和憤怒是最為基礎的兩類情緒。恐懼觸發焦慮,這在傳播過程中,通過分享與身份確認,個體可以尋找到與自己情形相似的其他人,他們集結成群體,盡管往往是一盤散沙,但卻可以克服恐懼,激發憤怒與勇氣,它會導致冒險;而當傳播過程誘發集體行動,最有力的積極情緒——熱情就占了上風,被熱情鼓舞的網絡化的個體,克服了恐懼,成為有集體意識的角色,缺乏組織的”群體”開始向有組織的“團體”衍化,它可以點燃具有明確價值指向的社會動員。正如Castells所言,社會變革源自傳播行動,其中涉及與人類大腦神經網絡的關聯,其信號刺激來自周圍環境中的傳播網絡。那么,各種意義要素究竟如何刺激了情緒,使其發揮了作用呢?

1.直指生命健康的恐懼訴求

反觀歷次事件中的“污名信息”,針對個人生命健康安全的直接威脅從來最先出場,并且貫穿始終。其機制與“恐懼訴求”策略如出一轍。這是一種以勸服為目的的傳播策略,試圖通過喚起恐懼感,以激發受眾的預防動機和自我保護行為。它首先提供“威脅信息”,令受眾產生恐懼心理,繼而提供“保護性措施”,期待受眾通過實踐這些措施來消除恐懼。“威脅—受眾—恐懼”是其宏觀機制。

具體而言,“威脅評估”和“措施評估”是受眾解讀恐懼訴求時的兩個必經步驟。而標記的作用,就是在受污者與污名間創造類比任務,例如“原子彈:白血病::PX:?”,當受眾接到這類任務時,威脅評估會立刻起作用,受眾通過“嚴重性認知”和“易感性認知”兩項指標,來判斷威脅的嚴重性,以及遭受危險的可能性。當“我們要生存、我們要活命”等危機信號,以及“口罩”“兒童”等符號信息發揮作用時,它并不要求受眾依靠對文字的理解和邏輯思辨來就勸服話語做出追問、分析與回應,而是通過“在場感”所醞釀著的巨大情感力量,將受眾吸入感性刺激所營造的情感漩渦中,而暫時抑制理智的思辨過程。即通過將“脆弱的生命”直接暴露在“死亡威脅”中、令受眾面臨“瀕死體驗”,來提升受眾對于PX威脅的嚴重性和易感性認知,而放棄對類比任務合理性的理智追問。

在受眾完成威脅評估后,如果認為情況危急,便會開始措施評估,而行動信號則直截了當地將“游行”解釋為保護性措施,接著,受眾會通過“反應效能感”和“自我效能感”兩項指標,評估“保護性措施”的有用性與可行性。在這一環節內,群體標簽通過定義“我們”“他們”,為個體在接下來的傳播活動中團結什么人、反對什么人做了明確指引,責任信號進一步將行動正義化、合理化,個體就此集結成為面臨同一威脅的“命運共同體”,保護自己、家人以及子孫后代的“命運安全”成為群體的首要任務,繼而順理成章地將個體引向“危險控制”環節,投身到行動中去。相反,當受眾感到措施無效,或執行起來代價過高時,“恐懼控制”便會起作用,受眾會通過否認、曲解威脅信息,來降低自身的恐懼感。

這種直指生命健康的恐懼情緒在傳播中最能吸引受眾,例如,根據1986~2003年皮尤調查,美國受眾最關注那些威脅生命安全或違反社會規范的故事,而這部分只占新聞總數的7%。麥孤獨在其《社會心理學導論》說到,恐懼一旦被引發,就會比另外任何本能都更容易使其他心理活動立刻停止,更易于把注意力牢牢固定在一個物體上,而不及其余。在接受了恐懼訴求后,受眾很難再從主觀上意識到其行動可能造成的其他負面影響。

2.瞄準社會安全的政治威脅

正如趙鼎新做出的判斷,“中國社會……中層組織力量薄弱……大量競爭性的話語和符號性行為往往同時并存于一個運動之中”,政治信息的出現,是令恐懼邁向憤怒、行動走向暴力的關鍵。思考其作用機制,這類信息通過設置所謂“規范”,例如“國際組織規定”“為人民服務”,并點名“失范”,例如官員腐敗、權錢交易,來實現對政府的“越軌”指控,進一步吸納既有社會矛盾,并為自身的“越軌”行為找到道義支持和價值歸宿。這一機制所營造的“政治威脅”有其兩面性,一方面,參與者將個體“政治權利”被侵犯,“正義、道德”被破壞,視作除“生命安全”“命運安全”外,社會安全所面臨的又一重大威脅;另一方面,政府將社會秩序的混亂與潛在騷亂,視作社會安全所面臨的重大威脅。雙方截然相反的訴求透過政治框架的闡釋,在“維護社會安全”這一目的上達成統一。

而這一現象的產生,一邊由于地方政府對于同類項目的監管能力確實存在短板,例如因反PX事件而由廈門遷往漳州古雷的PX項目,在2013年和2015年分別發生火災和爆炸事故,盡管并非由PX直接導致,但仍為民眾的質疑提供了依據。另一邊則是因為中國當前的“中央—地方”行政體系的非耦合性為地方抗爭者拓展了政治空間,為維護國家層面的政治穩定,不同部門和各級政府為抗爭提供了緩沖墊,地方政府一旦感受到來自民間團體的政治威脅,往往會積極退讓、妥協,以尋求社會穩定。

因此,政府公告普遍以“維穩”為目的,不僅缺乏對“理性思考”的引導,同時以“被謠言蠱惑”作為社會抗爭的“歸因”。而這一口徑,卻為歷次事件中的地方政府和公安部門所沿用。這也意味著,客觀上,“科學”“技術”“環保”議題被建構在更為敏感的“政治框架”之中,遮蔽了公眾就引發恐懼的“核心問題”理性交換意見的正常溝通渠道,使得“技術污名化”行為可以在“政治框架”的掩護下持續運作。

3.作為“文化模因”的技術恐懼

至此,我們對“非理性”的來源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但“情緒”是如何轉化為長期記憶而被保存下來的?或者,它是否通過其他機制被儲存在集體記憶與社會文化中?

從風險文化的視角來看,上述每一次事件,都是“意義”被不斷生產、復制、傳播、模仿、再傳播的過程。在循環中,“文本”的實體被抽象為一個個可供“模仿”“復制”的基本信息單位——模因(Meme),它通過與基因遺傳活動類似的“傳播活動”來繁衍、變異。而歷次行動中的相當一部分“模因”,本身就是具有污名特質的符號,如“原子彈”“骷髏”“口罩”和“兒童”。而上述“模因”在與其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中與某種終極性價值觀(Terminal Values)建立了連結關系。Rokeach認為,人對生命意義有著終極的期望,它們能觸發人的系統性認知,并保存在長期記憶中。“兒童”本就先天地象征著希望、快樂、自由、純潔、安全等終極性價值觀,當其被置于“游行示威”這一含有劇烈危險性、爭議性的觀看空間時,這一屬性便被放大,受眾在對終極性價值的理性認同與合法構想中,悄無聲息地同化并接受模因所要傳遞的意指內容,進而將其作為相當于生活經驗的刺激源,與此相關的憤怒、焦慮、恐懼也一并被作為長期記憶保存下來,以備將來在傳播活動中被反復招募。

需要注意的是,受眾之理智的作用對象是“價值觀”,而非創造這一價值連結的內容。如此順理成章,是因為與之類似的“模因”一直反復出現我們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從自然主義到新盧德主義(Neo-Luddism)、從《福蘭根斯坦》到《終結者》,各種社會運動、文藝作品、理論思潮都在試圖向我們展現著自然辯證法面前,人與技術間關系的復雜性。在極端狀態下,比如生命受到威脅時,深植于人類社會文化中的對技術發展和現代化的隱憂,便會表現為學者所稱的“技術恐懼”(Technophobia),“非理性”是其主要特征。它作為人類社會的潛意識,長存于“風險文化”之中。

綜上,技術污名化通過對污名信息、政治信息的反復傳播,刺激各級行為主體的情緒,進而影響其態度與認知、激發特定行為。其中產生實際意義的信息被以“模因”的形式保存下來,在與社會文化環境的互動中,與“技術恐懼”建立了終極性價值觀層面的連結關系,繼而在同類事件發生時得以反復出現。

六、總結

在“風險文化”理論的關照下,本文揭示了PX、鉬銅、核能等高級科學技術在我國經歷的風險的意義建構過程,以及所面臨的“技術污名化”問題。進而在經典污名化理論和既有案例研究的燭照下,本文對12個同類事件的一手史料進行定性比較分析,探索出“技術污名化”過程中參與意義生產的關鍵要素,而其模因則與社會文化中既有的“技術恐懼”反復互構,使得同一模式得以在歷次事件中被不斷招募。在這一過程中,特定意義要素的傳播刺激了受眾的情緒,情緒促進認知,認知影響行為。事件主體完成從缺乏組織的“個體”“群體”,到組織化、目標化的“團體”,再到復雜多元之“社會”的逐級衍化,同時各級主體也經歷了從“生命安全”到“社會安全”的認知衍化,群體行為由轉發、圍觀,邁向游行、暴力。據此,我們提出“技術污名化的六維漸進動員模型”,簡稱“技術污名化動員模型”(圖1)。其中,縱向箭頭代表逐層影響,橫向箭頭代表逐格影響,虛化箭頭代表并可能發生或跨層影響,虛線因素代表其具有開放性與可建構性。在此圖示指引下,網絡環境中復雜社會行動的動員機制,特別是情感動員機制變得一目了然,并且,其核心因素與社會既有文化環境的互構過程也得以呈現,謹供參考批評。

七、不足與展望

限于篇幅,本文尚缺對事件參與者的深度訪談,因此無法以信度更高的定性分析方法判斷各項因素對受眾產生的真實影響。因此,我們將在進一步的研究中著重進行田野調查,評估模型所示各環節的真實效果。

圖1 技術污名化的六維漸進動員模型

注釋:

① 林芬、趙鼎新:《霸權文化缺失下的中國新聞和社會運動》,《傳播與社會學刊》,2008年第6期。

② 馮潔、汪韜:《開窗,求解環境群體性事件》,《南方周末》,2008年11月29日,第D29版。

③ 項一嵚、張濤甫:《試論大眾媒介的風險感知——以寧波PX事件的媒介風險感知為例》,《新聞大學》,2013年第4期。

④ 張樂、童星:《污名化:對突發事件后果的一種深度解析》,《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6期。

⑤ 斯科特·拉什、王武龍:《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年第4期。

⑥ 夏倩芳、黃月琴:《社會沖突性議題的媒介建構與話語政治:以國內系列反“PX”事件為例》,《中國媒體發展研究報告》,2010年刊。

⑦ 田進、朱利平、曾潤喜:《網絡輿情交互觸發演變特征及政策議題建構效果——基于系列“PX事件”的案例研究》,《情報雜志》,2016年總第35期。

⑧ Goffman,E(1963).Stigma:NotesontheManagementofSpoiledIdentity.Prentice-Hall.

⑨ Link,B.G.,& Phelan,J.C.(2001).ConceptualizingStigma.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27(1),363-385.

(作者湯景泰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星辰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受眾信息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電視新聞如何獲得受眾信任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
建筑創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三区二区|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亚洲无码久久久久| 69综合网|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狂欢视频在线观看不卡|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在线色国产|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噜噜在线视频观看|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成人韩免费网站|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jizz在线观看|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6| 精品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精品毛片基地|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一在线观看| a级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毛片手机在线看| 97se亚洲综合在线| 男人天堂亚洲天堂|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69av在线| 欧美精品不卡|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久草热视频在线|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app| 亚洲精品另类| 欧美在线免费|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在线第一页| 欧美一区国产|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最新无码专区在线|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欧美精品伊人久久|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网站|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最新国产网站|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欧美性色综合网|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91av成人日本不卡三区|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