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是人口大國,農村地域遼闊,農村人口占比大,農村治安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現階段中國農村治安狀況存在惡性案件增多,辦案經費保障投入不足,基層民警警力短缺的實際狀況,造成農村社會治安形勢呈上升趨勢。文章闡述了農村社會治安呈現的特點,分析了刑事案件發案率偏高的原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農村 社會治安 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1-124-02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不但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在思維方式、生方式、消費觀念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國家對農村政策不斷調整、完善,各地的農村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時刻關注農村的發展與變化是經濟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隨之出現農村中一些地方的人與人之間以及各種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刑事案件有所上升,尤其是殺人命案呈上升驅勢,新型犯罪案件出現。但是農村的治安自我防范和修復能力相對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村治安和廣大農民的正常生活。
一、農村社會治安現狀及原因分析
我國農村一些地方存在的突出治安問題主要有:以圖財為目的的入室盜竊、一殺多人等惡性案件增多,黑社會組織的村霸、鄉霸等惡勢力魚肉鄉里,危害社會治安的黃、賭、毒現象日趨蔓延,非法邪教組織活動猖獗。
(一)新時期農村社會治安呈現的特點
1.重大惡性刑事案件增多。農村已成為重大惡性刑事案件密集區和高發區,社會治安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安居樂業的生活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
2.慣犯流竄作案。在農村由于治安體系管理薄弱,高科技監控設備短缺,給慣犯流竄人員提供了作案條件。
3.圖財案件增多。隨著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與城市間的貿易往來增多,收入明顯增長。一些不法分子把圖財目標轉向農民,糧食、牲畜、農機具被盜案件時有發生,給農民正常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
4.農村社會迷信、惡勢力組織依然存在。農村留守人員基本是老人、婦女、兒童,屬于最弱勢群體,由于他們的文化水平和社會閱歷較淺,迷信等依然占據著他們的意識,封建迷信鬼神思想和當今騙術的不斷翻新,缺少必要的判斷能力。再有農村個別地方的黑惡勢力,強取豪奪,嚴重威脅著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5.農民自我保護和治安防范意識淡薄。農民思想較單純,自我保護和治安防范意識淡薄,日益把安全問題簡單化,東北人熱情豪爽,缺乏必要的戒備心理等。
(二)原因分析
我國幅員遼闊,農村面積和人口占比大,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全國的穩定,只有加強法制建設,才能保持農村良好的治安環境和社會穩定。這是當前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持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方針。引發農村治安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社會治安形勢日趨嚴峻。由于農村各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農民各種新矛盾日益尖銳,致使農村治安形勢日趨惡化,嚴重影響和破壞了各地農民的生產生活。
2.基層公安機關在農村的防控力量的較為薄弱。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基層公安機關警力不足。我國現有警察:公安系統130萬人,法院、檢察院系統的司法警察20萬人,獄警45萬人,安全部5萬人,基層警力配置每萬人不足10人。而且警力大多配置在城市,基層和農村警力配備更少。農村地域廣闊,農民居住相對分散,農村警力明顯不足。僅是案件查辦、戶籍管理、治安管理、110等日常工作任務已經讓基層民警應接不暇,很少有警力和精力來抓基礎性防范工作。另一方面,辦案經費不足,影響了農村治安防范工作的有效開展。由于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縣鄉一級政府無法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來進行農村治安防范的工作。
3.農民自我防范意識不強。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鄉鎮村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面對犯罪活動抵抗能力弱,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自防組織,客觀上助長了犯罪活動的滋長。另一方面,農村基層自治組織缺乏必要的組織能力,農村一些地方治安自防體系基本處于一種有名無實的真空狀態。
4.農民對農村治安防范工作的積極性低落。農村各種犯罪活動對農民造成的損失巨大,然而,由于對農村治安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和基層治安能力相對較弱,導致農村各類違法犯罪案件的破案率不高,農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治安工作的開展難以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
二、農村社會治安刑事案件增多的主要原因
(一)留守兒童和閑散青少年違法犯罪案件突出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村留守兒童和青少年問題成為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留守兒童和青少年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思想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客觀原因,造成了極少接受到父母在思想意識及價值觀念上的教育和幫助,致使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導致家庭教育缺失,對孩子的性格、能力、教育、心理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境況堪憂,未成年人犯罪成為農村家庭不穩定的重要原因。從調研情況來看,少數留守兒童因生活和管教缺失走上犯罪道路。特別是留守兒童、閑散青少年迷戀網吧、游戲機室現象十分嚴重,部分留守兒童和青少年為了滿足上述活動的經濟開銷,經常糾結在一起,打架斗毆、偷竊、搶劫,給農村社會造成嚴重危害。
(二)“空巢化”引發案件明顯增加
由于大量的青壯勞動力到城市打工、經商,導致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使得許多村鎮“空殼化”和家庭“空巢化”,留守在家的多為老弱婦幼,這些婦女由于感情缺失,導致少數人倫理喪失,引起感情糾紛,導致殺人犯罪。
(三)基層調解組織名存實亡
基層警力不足一直是農村治安防范工作的棘手問題,已成為制約公安執法機關發揮職責作用的重要障礙。綜治協管員、治保主任、民事協調員、治安聯防隊名存實亡,農村輔警力量明顯不足。農村“一事一議”經費收取不到位,不能保障村級(社區)治安聯防隊常年堅持打更放哨,在治安防范上存在死角,給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
(四)鄰里間暴力沖突有增無減
由于農村部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文化程度較低,心胸狹窄,有的因利益發生口角,有的因承包土地、利益的分成、收種農作物和宅基地邊界等發生糾紛,常常用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不知道用法律的方式解決問題,從而使一些小糾紛演變為刑事案件。
(五)基層管理任務的繁重與治安控制弱化之間的矛盾
農村聯產土地承包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同時,也產生出新的問題,分散的生產經營方式帶來了新的矛盾,婚姻、家庭、鄰里糾紛產生的命案等民事糾紛日趨增加,加大了基層社會管理的任務和難度;另一方面由于集體經濟的相對削弱,降低了基層組織的支配力,相當一部分村干部不愿意擔當“得罪人”角色,導致相當一部分基層組織處于名存實亡狀態,民事糾紛調解力度不夠,化解矛盾不及時不到位,造成問題不斷升級,民事案件演變成了為刑事案件。
三、對解決當前農村社會治安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一)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落實治安防范措施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農村社會穩定工作作為一項民生工程來抓,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擺上工作議程,研究和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切實把各項治安防范措施落到實處。要建立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堅決把綜治工作所需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因地制宜多渠道籌措群防群治經費,加強“人、財、物”的投入,保障綜治及平安建設工作的順利進行。建立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抓綜治工作實績檔案,將主要領導抓綜治工作的能力和實績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責任倒查,促進黨政領導改變“重發展,輕維穩”的錯誤觀念,進一步強化組織領導,堅決保證農村社會治安形勢的穩定。
(二)夯實農村警務建設,深化農村警務效應
一是要加強警務保障經費投入,既要使基層民警有充足的辦案經費,也要提高基層民警的生活待遇。二是要加強公安隊伍的自身建設,充實鄉鎮村基層派出所警力,提升基層民警綜合素質。
(三)加強未成年人教育管理
要從小學開始重視農村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做好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基礎教育。研究探索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市的特點,社會、學校、家長如何形成一個形式多樣的普法教育網絡。對在校的學生教育,學校必須履行好教育職責,同時保持與外出務工家長的經常性聯系,提高家長擔當好子女普法教育的重要責任的意識。
(四)要齊心協力,進一步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要盡快建立全市統一的關愛“留守兒童”的領導、組織、協調機構,對“留守兒童”多做好事實事。
(五)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
要盡快建立和完善適應當前農村發展的教育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民素質。培養廣大農民的文明法治意識。活躍鄉村農民文化生活,在幫助他們學科技的同時,提高他們運用法律程序解決問題、矛盾的意識,使農民知法、懂法,自覺地用法、守法。并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的作用,用傳統的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塑造人、感染人、凝聚人,不斷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六)加強農村基層治安組織建設
1.發揮村級綜治協管員作用,夯實農村綜治基層基礎。充分發揮綜治協管員、民事協調員、治安防范員、信息員、法制宣傳員和安置幫教員的作用,為化解矛盾糾紛、平息不穩定事件和治安防范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維護農村穩定增設了一道有力的“防火墻”,切實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提供了保障。
2.加大辦案經費投入與保障。經費不足,協管員的待遇仍然較低,工資標準與目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極不相稱,在一定程度上對協管員工作造成較大的影響。因此,建議進一步提高協管員工資待遇水平。
3.基層調解涉及方方面面,沒有必要的經費保障,基層調解工作難以展開。黨委、政府要把思想觀念、工作重點、人員配置、經費投入、考核獎懲機制等真正落到調解工作上來。解決好基層調解組織的物質保障,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同時,黨委、政府要想方設法,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和農民的積極性,采取多種方法、多種渠道解決治安經費問題,確保基層調解工作落到實處。
四、結束語
農村安定團結和社會治安工作關系到整個國家的穩定,是黨中央新農村建設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內容之一。做好農村公共安全管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代賦予公安工作的新內涵。因此,研究探討新時期農村治安工作的新情況、新問題,解決好農民普遍關心的安全保障,促進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 韓廣富,王芳.社會資本理論視閾下的我國農村治安問題分析[J].理論與現代化,2012(01)
[2] 劉振華.農村地區社會治安防控主體的結構分析[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01)
[3] 范儒.海口市農村社會治安問題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2013.6
[4] 謝超.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社會治安問題與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6
[5] 李廣輝,楊瓊.法律視野下的農村社會治安問題研究[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01)
[6] 曾蓓蓓,李立清.我國農村社會治安問題探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18)
(作者單位:吉林警察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7)
[作者簡介:馮麗波(1967—),女,吉林長春人,研究方向:公安學、犯罪學;吉林警察學院助理研究員](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