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營+黃毅鵬+葉少敏
摘 要:文章從項目建設的重要性、項目建設的具體內容、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入手,來論證“大力推進閩粵邊紅色文化旅游生態區建設”,是確保福建省平和縣實現精準扶貧成果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該項目的實施,將直接影響到平和縣扶貧工作成效的取得,乃至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因而實現西部鄉鎮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平和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
關鍵詞:精準扶貧 可持續發展 紅色文化生態旅游
中圖分類號:F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1-132-03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做好精準扶貧工作,特別是確保精準扶貧成果均衡可持續發展,任務艱巨,意義重大。福建省平和縣作為省重點貧困縣,總人口61.3萬人,全縣有市定重點貧困鄉鎮6個,省、市、縣級重點扶貧村4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662戶、11321人,其中,國定標準貧困人口6907人、省定標準4414人,且大部分在西部鄉鎮,平和縣西部鄉鎮貧困人口能否“脫貧”且不再“返貧”,將直接影響到平和縣扶貧工作成效的取得,乃至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因而實現西部鄉鎮精準扶貧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平和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
但由于自然環境、交通條件、地理氣候等客觀因素的限制,貧困是一直籠罩在平和人民頭上的“陰霾”,特別是西部鄉鎮,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黨和各級政府就非常重視扶貧工作,然而,總是出現“脫貧”又“返貧”的現象,難以真正實現脫貧,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找到可持續發展的脫貧道路。
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走訪了發改委、老區辦、經貿局、民政局等十幾個縣直單位和西部的長樂、秀峰、九峰、崎嶺、蘆溪等鄉鎮,做了詳細的調研,認為“大力推進閩粵邊紅色文化旅游生態區”建設項目是實現我縣精準扶貧成果均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項目建設的重要性
1.地理位置決定此項目不是局部的計劃,而是全局發展戰略。人口多、面積廣、經濟落后是平和縣西部鄉鎮的主要特點,西部經濟的發展水平、人民生活的狀況直接影響到全縣社會經濟發展的狀況,在中央“四個全面”發展戰略的指引下,只要西部人民沒有擺脫貧窮和全面進入小康生活,就沒有平和縣全體人民的脫貧和全面小康生活。縣委縣政府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平和縣西部經濟的開發工作,然而受自然環境、交通條件、地理氣候等客觀因素的限制,西部鄉鎮特別是長樂、秀峰、蘆溪、九峰等省際邊界鄉鎮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總是無法趕上東部鄉鎮,也嚴重拖延了全縣經濟生活發展的總體水平。所以,“大力推進閩粵邊紅色文化旅游生態區”建設項目,是全縣、全市、乃至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戰略,建成“閩粵邊紅色文化旅游生態區”有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2.可確保精準扶貧成果,實現全縣經濟均衡可持續發展,使全縣中西部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生活。平和縣作為全省重點扶貧縣,市級重點扶貧鄉村也大都集中在西部鄉鎮,這次精準扶貧力度之大遠超歷史,精準扶貧成果也已開始顯現,但是如何確保精準扶貧的成果的可持續,讓這些“脫貧”群眾和地區不再“返貧”,才是扶貧最主要的工作。而“閩粵邊紅色文化旅游生態區”的建設,由于旅游所產生的效應,不但可以確保精準扶貧的成果的可持續,而且還可以實現拉動全縣經濟的發展水平,使平和經濟發展走上嶄新的路子。
二、項目建設的具體內容
“閩粵邊紅色文化旅游生態區”的建設范圍涵蓋閩粵邊交界的九峰鎮、長樂鄉,輻射崎嶺鄉、秀峰鄉、蘆溪鎮、大溪鎮,生態區可分陽明古鎮文化邊貿區、平和革命歷史客家文化園區、中國古村落太極村文化區、韓江源頭“小三峽”休閑區四部分建設。主址選在九峰鎮和長樂鄉,以陽明古鎮和革命歷史文化園中心區為中心向周圍延伸,輻射4個鄉鎮,四區估計總投資40億元。
1.陽明古鎮文化邊貿區。(1)“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區:九峰古鎮的整體風貌保存較為完整,街巷體系面貌猶在。現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2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個。在城區、村落仍保存明清時期的宗祠、家廟、民居、土樓、牌坊等建筑60處,規模大、工藝精、保留最好的有10座,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有20座,其中文廟、城隍廟、東門頭牌坊、中湖宗祠、曾氏家廟、楊氏宗祠、崇福堂、逢源樓等有一定代表性。此外,還有內容豐富的音樂、舞蹈、戲曲、書畫等。(2)“閩粵邊貿重鎮”區:九峰鎮周邊與閩粵兩省四縣十個鄉鎮相鄰①,距廣東省界僅有15分鐘車程,是閩西南和粵東北的物資集散中心,更是粵貨入閩、閩西南農副產品入粵的交通要沖,自古以來素有“閩粵邊貿重鎮”之稱,可重新規劃建成現代的“閩粵邊貿重鎮”。
2.平和革命歷史客家文化園區。(1)革命歷史文化園中心區:在鄉政府周圍原有的平和暴動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羅明辦公遺址(羅壯丹故居)——少尹第、福建工農革命軍獨立第一團團部——福慶堂、長樂溪沿岸風光的基礎上,新建平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游客接待中心等。(2)紅軍路。長樂有“福建紅都”、“福建井岡山”、“福建小延安”的稱號,全鄉有革命遺址13個,主要分布在樂北、秀山、農家三個村,全程近40公里,可把這些革命遺址和旅游景點連接起來。這樣既可以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又可以感受長樂獨特怡人的自然風光。從中心區出發,沿途有樂北下村劉永生墾荒處——將軍洞、南委電臺,農家村橫家田的紅軍洞、農桑寮曾萼隱居處望云樓,秀山村的紅軍村、紅十二軍舊址、野戰醫院、羅育才故居,樂北村草籽坪陳彩芹故居、鐵皮石斛生態園,張坑平和縣革命委員會遺址、饒和埔蘇維埃政府遺址,觀光良壩水電站、河貢頭韓江源頭“小三峽”,再回到中心區。(3)客家民俗體驗中心。長樂是全縣唯一一個純客家話的鄉鎮,又是閩客交界的典型地帶,既有客家文化特征,又有河洛文化痕跡,有著非常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可在這里建立客家文化博物館、客家民俗一條街、客家小吃等為內容的客家民俗體驗中心。
3.韓江源頭“小三峽”休閑區。良壩水電站庫區至閩粵交界的河貢頭,總長15公里分三個景點:(1)水上中心。從坪洄古渡口至下村劉永生墾荒處良壩水電站庫區約5公里,可規劃為觀光、垂釣、游泳、游艇、快艇等水上娛樂中心。(2)洞內探險。開發約5公里的良壩水電站洞內水渠,配套游艇、快艇,讓有冒險精神的游客到洞內穿越時空的刺激。(3)閩粵兩省游。良壩水電站出口至河貢頭到拍攝《嫂娘》的廣東大埔大東鎮的古村落白土村約5公里,有典型客家民居、紅軍屋、沿岸旖旎風光、漁歌晚唱、客家山歌對唱等客家民俗大體驗。
4.中國古村落太極村文化區。(1)紅色文化。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回師紀念館、秀峰會議遺址。(2)太極文化。太極古建筑文化、太極古驛道、太極土樓、椿杵面。(3)坪洄古渡口。位于秀峰鄉坪洄村坪洄溪岸邊的一棵古榕樹下,長期以來是坪洄和坪東兩岸乃至閩西與閩南之間交通往來的重要通道。原本渡口有專人負責撐船,1927年10月10日夜間,由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軍由廣東大埔三河壩轉戰閩西,即從此渡口經過,為坪洄留下了永久的紅色記憶。如今,古渡口用石頭鋪成的臺階依然完好,也在良壩水電站的庫區上游,韓江源頭“小三峽”休閑區“水上中心”即從這里開始。
三、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此項目最大的障礙就是交通和資金,交通不便問題隨著355國道和梅漳高速的建成將迎刃而解,資金問題可依靠平和作為原中央蘇區縣、老區貧困縣、省際邊界縣的典型代表,根據國家的相關政策,只要當地政府積極推動,變為現實也完全可能。
1.歷史和現實的必要。平和作為福建原中央蘇區縣和老區縣,她的革命歷史代表的不僅僅是平和,也代表了全省乃至閩粵贛邊的革命歷史,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綜合的、全面的反映平和革命歷史的場所。同時,九峰鎮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閩粵邊貿重鎮”,有其悠久的文化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很多文物古跡若不及時搶救,將再也找不到陽明古鎮的遺跡。習近平總書記講過,“我們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走來的。”若對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古跡和革命遺址再不加以搶救、挖掘、保護和利用,平和人民和黨員干部真的就要“不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的”了,更不用說從這寶貴而豐富的革命歷史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因而修建以九峰“陽明古鎮文化區”和長樂鄉“平和革命歷史文化園”為主體的“閩粵邊紅色旅游文化生態區”既是對歷史的負責,更是對后人的交代。而更重要的是,整個平和西部地區沒有一個可拉動西部經濟發展的中心區,如果“閩粵邊紅色旅游文化生態區”建成,勢必成為拉動平和西部鄉鎮發展的引擎,因而不管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發展的戰略來看,建立“閩粵邊紅色旅游文化生態區”都是非常必要的。
2.地理位置的可行。閩粵邊區革命歷史悠久,淵源深厚。作為閩粵邊重要一員的大埔縣在文化旅游方面已先行一步,而平和縣在閩粵邊革命歷史上作為其重要的中心區域,紅色品牌是平和的一大特色,一大亮點。(1)創造了福建革命歷史上的“三個第一”:福建第一個紅色武裝——福建工農革命軍獨立第一團、在福建打響了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平和暴動”、建立了福建省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平和縣革命委員會。(2)有領導創建作為了南方8省15塊革命根據地重要戰略支點的閩粵邊根據地,并最早實現了國共合作局面的中央直屬機關——中共閩粵邊區特委。(3)有毛主席在抗戰期間為福建唯一的親筆題詞的坂仔天利植牧場。(4)有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的足跡等等。(5)平和人民為全國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獨立作出巨大的犧牲。據不完全統計,平和目前擁有52個重要革命遺址,有革命烈士880多人,占漳州的1/3;“五老”人員6105人,占漳州的2/3。這些都是原中央蘇區和全國重要老區的印記。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再加上生態優美、客家民俗獨特又是韓江之源頭,完全可以以九峰、長樂為中心的建設“閩粵邊紅色文化旅游生態區”,與粵西北客家風俗特色文化旅游遙相呼應,吸引珠三角、港澳地區游客。
利用這些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跟韓江源頭旖旎自然風光和中國古村落太極村文化,結合國家生態補償政策,建設韓江源頭紅色旅游文化生態區,既可以保護傳承紅色文化,又可以保護生態環境:既可以促進閩粵兩省邊際交流,又可以承接海峽兩岸和珠江三角改革開放的成果,受益閩粵邊兩省老區人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
3.國家政策的支持。近幾年來,從中央到省,連續制定了《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新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辦、國辦2015年12月印發)、《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十三五”期間扶持省際邊界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閩政辦〔2016〕9號)等三個《意見》,目的就是扶持原中央蘇區縣、省際邊界縣的發展,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平和是原中央蘇區縣、老區貧困縣、省際邊界縣的典型代表,這三個政策都可有力支持“閩粵邊紅色文化旅游生態區”的建設。
(1)《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第二部分的“(五)”關于“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區的戰略定位”時。這樣論述“加強革命遺址保護和利用,推動紅色文化發展創新,提升蘇區精神和紅色文化影響力,建設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打造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目的地。”第六部分的“(二十)”關于“促進紅色文化旅游產業大發展”時,這樣提到“編制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規劃,加大對革命舊居舊址保護和修繕力度,發揮革命舊居舊址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中央蘇區歷史博物館、中央蘇區烈士陵園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將贛南等原中央蘇區紅色旅游列入國家旅游發展戰略,支持紅色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推動紅色旅游與生態旅游、休閑旅游、歷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第七部分關于“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樣指出“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在“(二十三)”和“(四十)”專門強調“加強生態建設和水土保持”和“生態補償政策”的問題。“(二十三)加強生態建設和水土保持。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鞏固和擴大退耕還林成果,加大長江和珠江防護林工程以及濕地保護和恢復投入力度,支持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強中幼齡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改善林相結構,提高林分質量。”“(四十)生態補償政策。提高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系數,中央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加快建立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國家加大對廢棄礦山植被恢復和生態治理工程的資金支持。加大對國家公益林生態補償投入力度。”平和有“五江之源”(廣東韓江、漳浦南溪、鹿江、云霄漳江、詔安東溪)的說法,閩粵邊地區有五支河流發源于平和,平和可直接享受上面政策的支持。
(2)《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2015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第三部分的(三)在講到“著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不斷增強‘造血功能”時,指出“支持老區建設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優先支持老區創建國家級旅游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中央補助資金進一步向老區傾斜。加大跨區域旅游合作力度,重點打造國家級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加強旅游品牌推介,著力開發紅色旅游產品。加強老區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建設維護,有計劃搶救影響力大、損毀嚴重的重要革命遺址。”而(四)同樣也提到“切實保護生態環境,著力打造永續發展的美麗老區。”“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濕地保護與恢復、退牧還草、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坡耕地綜合整治等重點生態工程,優先安排貧困老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任務,支持老區開展各類生態文明試點示范。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支持在符合條件的老區開展國家公園設立試點。”第四部分則專門講到“支持政策”:“(一)加強規劃引導和重大項目建設。編制中長期規劃時,對老區予以重點支持,優先納入相關專項規劃。推動大型項目、重點工程、新興產業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優先向老區安排。探索建立老區重大項目審批核準綠色通道,加快核準審批進程,對重大項目環評工作提前介入指導。(二)持續加大資金投入。中央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進一步向貧困老區傾斜。(三)強化土地政策保障。在分解下達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時,重點向老區內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傾斜。(四)完善資源開發與生態補償政策。支持將符合條件的貧困老區納入重點生態功能區補償范圍。逐步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引導提供生態產品的老區與受益地區之間,通過資金補助、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施補償。支持符合條件的老區啟動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和生態還濕。”同時在第五部分還專門講到“組織領導”:“(四)大力弘揚老區精神。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弘揚老區精神作為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將老區精神融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活動,利用建黨日、建軍節、國慶節等重要時間節點,持續不斷推動老區精神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在全社會營造傳承老區精神高尚、支持服務老區光榮的濃厚氛圍。積極支持老區精神挖掘整理工作,結合紅色旅游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培育壯大老區文藝團體和文化出版單位,扶持創作一批反映老區優良傳統、展現老區精神風貌的優秀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加強老區新聞媒體建設,提升老區精神傳播能力。”
(3)《關于“十三五”期間扶持省際邊界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2016年02月0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頒發的閩政辦〔2016〕9號)的第六和第八部分則直接點出相關責任單位:“六、省財政每年安排一定額度的地方政府債券資金,支持未享受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政策的邊界縣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責任單位:省財政廳”;(2)“八、支持邊界縣開發旅游資源,在年度安排的省旅游發展資金中對邊界旅游開發項目給予重點扶持補助,加快邊界縣旅游業發展。責任單位:省旅游局”。
要求省政府根據有關蘇區老區邊區的貧困縣扶持政策,對平和革命歷史文化園項目在規劃建設、用地審批、啟動資金等方面給以優先安排,重點支持。
[本文為中共漳州市委黨校2017年度校級立項課題(漳委校[2017]32號)]
注釋:
①兩省四縣十個鄉鎮:兩省是指福建省、廣東省;四縣十個鄉鎮是指福建的平和縣(崎嶺鄉、秀峰鄉、長樂鄉、大溪鎮、國強鄉)、詔安縣(秀篆鎮、新豐鎮),廣東省的大埔縣(楓朗鎮)、饒平縣(上善鎮、上饒鎮)
參考文獻:
[1] 福建中央蘇區縱橫(綜合卷平和卷)
[2] 中共平和縣委執政紀要2015年
[3] 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新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2〕21號)
[4] 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辦、國辦2015年12月印發)
[5] 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十三五”期間扶持省際邊界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閩政辦〔2016〕9號)
(作者單位:中共平和縣委黨校 福建平和 363700)
[課題負責人:陳金營,中共平和縣委黨校科研處副主任,講師;課題組成員:黃毅鵬,中共平和縣委黨校教務處副主任,講師;葉少敏,中共平和縣委黨校,助講]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