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源型城市對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長期不成熟的資源利用和開發,大部分資源型城市存在著資源枯竭、產業結構不合理、自然環境惡化等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積極打造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對于資源性城市進行經濟建設,合理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太原市結合市情積極打造循環經濟,文章以太原為例,探索資源型城市在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資源性城市 太原市 資源 有效途徑 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7)11-150-02
一、循環經濟概述
循環經濟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在遵循“減量、再用和循環”的經濟實際操作原則下,降低資源的投入、減少廢物排放以及遵照自然規律進行經濟活動,轉變傳統的單線形增長的經濟為循環發展的經濟,實現低消耗、少廢棄、持續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可以從根本上緩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尖銳矛盾,以較小的資源和環境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說,循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高效的統籌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
循環經濟的基本特征是:較高的資源回收利用率、較高的資源利用效率以及綠色消費。也就是在不影響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的情況下,通過節約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最終實現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創新發展模式和發展思維,實現物質能源利用合理化,能源資源利用節約化,減少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預防浪費,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以太原為例的資源型城市概況
資源型城市對資源的強烈依賴造成了產業結構單一的困境,而且由于早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重視不夠,導致這類城市在經濟發展中集中出現了很多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問題,例如資源消耗速度過快、利用效率較低;經濟結構畸形、產業模式單一;環境污染嚴重、治理設施不完善;群眾生活水平較低、社會問題突出等。對于這類資源型城市而言,改變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建立新型的經濟運行模式勢在必行。
太原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城市。基于豐富的自然資源,被美譽為“煤炭之鄉”。過去幾十年里,太原依托于自身的資源優勢,保持了較高的經濟增長,其產品在全國甚至于在國際上都有較高的競爭力。但與此同時,煤炭資源經過幾十年的高強度開采,出現了淺層煤炭資源、優質煤炭資源越來越稀缺的現象,很多礦區的服務年限僅夠維持15~20年優質生態環境保有量。有數據顯示,山西省每開采1噸煤炭,要損耗2.48噸水資源,全省萬元GDP能耗達全國的2倍,存在著資源浪費、能源浪費、消耗量過大等問題。這種以區域生態承載和環境代價換發展的傳統路子難以為繼,如果不轉變發展方式,走循環經濟的路子,資源和環境將難以承載,發展的代價就會越來越大,發展的道路也會越走越艱難。因此,太原作為全國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就尤其迫切。
三、太原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中國資源型城市與加工城市的產業分工采用的是垂直分工模式,這種分工是極其不利于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因此,資源型城市要想增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通過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資源的附加價值,開發資源深加工項目,以此來帶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本文以太原為例,依據太原市的基本市情以及具體經濟發展狀況,探索資源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
(一)傳統產業轉型,發展綠色煤炭產業
煤炭行業一直是山西省的第一支柱產業,對山西省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其煤炭產業的循環利用率卻僅有53%,其中煤炭回采率、資源轉化率以及煤炭回收利用率的數據與其他城市相比較偏低,因此太原煤炭產業發展循環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針對現狀,山西政府加快相關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普及推廣,大力發展綠色煤炭產業,不斷增進在煤炭伴生礦物利用、清潔生產及環境友好等領域的技術突破,并成功開發了煤矸石煅燒氧化鋁應用、焦化廢水處理等一系列應用技術。
(二)建設太原城市群循環經濟模式
太原市政府從整個城市規劃宏觀出發,從區域層次上探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極力將太原市打造成資源循環型城市。太原市的城市群循環經濟是太原轉型發展的一大亮點。太原城市群是以太原、榆次同城化為核心,城鎮密集區和工業集聚區為主體,形成輻射臨近城市的大都市圈,包括19個縣(市、區),人口791.6萬人。太原城市群將建設國家新能源服務中心、世界級煤機生產基地、世界不銹鋼和鎂合金深加工基地、華北和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等,努力打造成集現代循環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為一體的綜合性循環經濟集聚發展區。
(三)發展可持續的循環經濟
循環回收利用是循環經濟的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太原市發展循環經濟要積極促進以廢舊物資回收再利用為主要內容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和產業發展。合理利用再生資源生產,可以節約自然資源,消耗更少的能源,以及減少排放污染物。與此同時太原市實施“一池三改”,積極打造生態沼氣項目,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探索農村產業鏈條生態化、資源利用合理化、生產程序潔凈化的新型農業發展之路。
(四)打造綠色循環經濟體系
政府應當加強循環經濟的宣傳力度,培養公眾愛護、節約、合理使用資源的責任意識,幫助公眾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消費觀,促使公眾選擇健康的、可循環的、綠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從而實現向循環經濟方向的大轉變。太原市積極打造綠色循環經濟體系,包括綠色產業體系、綠色消費模式、綠色文化氛圍、綠色管理機制以及綠色生態環境。調整全市區域經濟結構,重視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建設文化休閑功能區,助力太原文化旅游產業的壯大,同時發揮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走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
(五)建立循環經濟的技術基礎
自然資源具有有限性的特點,資源型城市往往都是通過資源開發而興盛,由于資源枯竭而衰落。這個難題,只有通過技術的創新升級,通過開發新的資源或提高資源開采率,才能有所突破。資源型城市應加快發展高新(下轉第155頁)(上接第150頁)技術,不斷實施技術創新,大力開發和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綠色技術”體系。這樣即可以提高資源開采率,也可減少相關資源的消耗,達到循環經濟的要求。以太原市來說,它的煤炭在開采的同時也在大量地消耗電力、土地和水等資源。因此,煤炭的開采首先要注意提高采收率技術和減少其他資源消耗技術的創新和運用。
(六)加強循環經濟觀念的理解
建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打造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需要不斷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為發展循環經濟做好指導和服務工作;要組織成立工作小組,實行工作問責制,全面推進循環經濟在我市的發展。發揮市場的自主性,以經濟利益為基點、使循環經濟中的各企業體形成互利互惠、和諧共榮的良好合作關系。
參考文獻:
[1] 諸大建.中國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6)
[2] 肖華茂.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探索[J].工業技術經濟,2007(1):3
[3] 王莉.區域經濟理論與發展研究[J].現代商業,2008(5):250
(作者單位:太原市經濟信息中心 山西太原 030000)
[作者簡介:劉定榮(1961—),男,2006年畢業于山西省委黨校,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現擔任太原市經濟信息中心工會主席,高級經濟師,太原市能源發展戰略課題組負責人,太原市以工代賑課題組負責人。]
(責編: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