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
摘 要:在國家的“工匠精神”號召下,醫學專業學生需要發揚這樣的優良品質:康復專業學生面對廣大傷殘功能障礙群體,更需要他們具備良好的醫學人文素養。具備良好的醫學人文素養,能夠使他們自身能立于社會,更能服務好國家與人民。本文將從醫學人文精神的重要性、當前教育方面的缺失以及可采取的策略這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職院校 康復 醫學人文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12(c)-0243-02
2016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工匠精神”。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工匠精神就是一種高尚的職業道德,它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它的內在機制要求人們在特定的工作中形成獨特的內在信念來維護自身的心理、意識、行為規范。
醫療職業是以人類生命與健康作為服務目標,“人性化的醫療”為其本質內涵。當前社會,在醫療衛生方面,人民群眾對衛健康生的要求程度日益提高,當前的醫療行業整改都是圍繞著以患者需求為中心進行的。醫生的天職是為人民群眾解除病痛,工匠精神回歸醫療衛生領域是時代的召喚。醫學院校承擔著培養高素質醫務工作者的艱巨任務注重培養醫學生的工匠精神成為醫學院校義不容辭的責任[1]。而醫學教育作為醫療職業一個最為基礎的板塊,為了滿足一種社會醫療需求的擴大化,在做好以身體保健、疾病預防與治療為重點教育的同時,須不斷地強化與社會人文的結合密度,培養出高尚醫德、具有相當人文關懷精神的醫學人才。
高職醫學教育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三年制高職衛生專業人才已成為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2]。以基層衛生服務為代表的家庭、社區衛生保健服務,急需大量的高職類衛生專業人才的承擔。那么這類人才就要適應基層中各種文化群體的患者,也要求自身要有較好的文化底蘊。只有自身具備很好的文化素養,才能將自己所學的醫學基礎知識和技能運用發揮到一定的水平。
“醫學人文教育”是指在醫學教育過程中通過開設醫學人文課程,對醫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提高醫學生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道德,并在未來的醫學職業生涯中能夠對患者實現人文關懷。除去我國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因素,當前一些醫患關系的緊張,以及一些醫療事故的產生,與我們一些醫務工作者對患者的人文關懷缺乏密切相關,因為疏忽患者的就診感受、疾病發生過程的疼痛狀態等與患者自身密切相關的細節而付出了一些不必要的代價。另外一個層面,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和諧的醫患關系。由此可見,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中的關懷能力已位于一個突出的地位。作為未來醫療職業的主體,醫學生需要在精通醫學知識的前提下,還要以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為理念,通過學校的人文系列培訓樹立正確對社會患者的人文關懷能力。作為醫院院校,必須充分地對自身的醫學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與優化,在重視現有重點醫學知識的傳授下,深入探討和研究人文系列課程的施教,將單調的醫學理論與人文素質教育靈活結合,加強醫學生的人文關懷和技能培養,在其發揮出關愛生命、體現醫學價值過程中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科學思想。
康復醫學是研究有關功能障礙的預防、評定和治療等問題,促進病、傷、殘者康復,是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康復醫療作為衛生醫療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對象較特殊,主要是以功能障礙者為服務對象,患者在因疾病所致言語交流困難、動作不協調等表現上往往還具有嚴重的心理障礙,于是人文關懷在康復領域中占有者相當的地位。如何較好地對康復類醫學生進行人文關懷的培訓,在醫學教育方面顯得十分重要。
1 要注重學生良好職業習慣的培養
傳統課堂側重教學內容的宣教,往往引導學生進入一個唯知識、唯技能才能生存和依靠的死胡同里。高職院校教師,應從自身成長的經歷來審視教與學的關系,不僅要對學生傳授一般性的專業技能,更要注重培養他們的良好職業習性。大學生職業道德的培育與提高非朝夕所成。因此,我們要做好教育的前提工作開展對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3]。加強這方面的培養,不僅僅對他們自身將來的發展有好處,另一方面,在點滴積累的過程中,加強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的教育有助于單位的效益、國家的發展。
2 要注重醫學生課程類型的設置
我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門類較多,具有可分為三大類:政治哲學類、社會經濟類以及歷史文化類。基本內容雖然全面,對醫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提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課程體系設置上的問題造成了醫學生的文化底蘊、科學素養較為薄弱的情況。在人文科目上,思政課占比較大,加上隨意設置的其他人文科目,給學生增加了學業負擔;醫學人文相交叉的學科課程設置缺乏,課程間的交叉融合也考慮較少,不能把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較好地結合起來;在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過程中缺乏實踐教學,僅僅靠單純的宣教[4]。
3 要注重學生的社會實踐性教育
學生素養的陪養,離不開課堂內外多元化培養的方針策略。借助一定的社會化平臺,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素養及相應的職業能力,對未來的職場競爭也有若干好處。學校管理層應當走出去,聯系社會各界,構建校企合作機制,廣泛尋找學生可實踐的良機。學生自身,在不斷的校外實踐過程中,要樹立一些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在做好自身事物的同時,應當時刻叮囑自己學會職業精神的相關知識,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操守。高職院校還應定期通過頂崗實習的方式,組織學生集體到當地的企業、工廠實踐,以幫助學生認識到如今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進而激發學生的進取心,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5]。
整個社會需求一種人文化的關懷,所以在提升康復技術專業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方面,我們亟需構建出新型康復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改革,培養出實用型、技能型康復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胡思宇.論醫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31(10):1332-1335.
[2] 杜景霞,褚燕,杜梅素,等.新形勢下加強醫學生人文素養教育的對策研究[J].廣東職業教育與研究,2018(2):71-73.
[3] 楊芳靚,杜曉梅.高職高專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實踐性探索[J].科技資訊,2018(13):244-246.
[4] 沈昌海.醫學類高職院校醫學生人文素養培養途徑探究[J].法制與社會,2018(9):204-205.
[5] 汪金杰.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途徑探析[J].教育觀察,2018,7(16):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