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木元 林習生
在現代教育的建設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并圍繞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這一教學中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完善教學體制。學生是全面發展的人,是我們必須認識到的問題。
古代教育家孔子強調,一個人的成長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剛、毅、木、訥,近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等,從而使自己達到全面發展,成為當時的“君子”。王國維則認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欲達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為三部:智育、德育(意志)、美育(情育)是也。《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年)》明確提出:“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人們很早就意識到人應該是完整的人,不單單只需要知識上的富足,更需要德、智、體、美等多方面的發展,這是源自真實、生動而豐富的社會生活需要,也是人們不懈的追求。
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不單單需要智育,更需要德育、美育、體育等。智育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運用,培養探索的精神,擁有智慧,能夠獨立思考、創造生活、改造世界;德育健全學生的性格品質,這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長的需要;美育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陶冶真善美的情操;體育使學生強身健體,精神飽滿,意志堅強。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完整的人、全面的人。但全面發展并不等于平均發展、統一規格,不等于學生學習成績門門優秀,更不等于教師單方面地塑造學生。學生是主體性的人,人的智力結構通常有很大的差異,性格喜好也會各有特色。我們要把“塑造”改變為“幫助”,讓學生在發展的過程中有自主的思維,在生活學習中有自主的選擇和發展的方向。
基于以上思考,四川省巴中市綿實外國語學校(平昌)時刻謹記須站在歷史高度來認識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一問題,深知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辦學以來,我們一直致力于“為每一位師生創造最佳的發展空間”,努力為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不竭動力,不斷思索,不斷前行。
一、五大課程,培養“完整的人”
自學校辦學以來,我們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通過走班制教學、分層次授課,為學生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特色課程,其中包含國家必修課程、學科研修課程、校本選修課程、藝體專修課程和學生自修課程五大課程。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發布,培養“完整的人”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行動綱領和目標。如果說,落實“雙基”是教育的1.0時代,實現三維目標是教育的2.0時代,那么培育核心素養就是教育的3.0時代,五大特色課程應運而生。
五大特色課程體系的構建,是為了進一步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藝術才能、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是因為:綿實外的莘莘學子,既要學業成績優異,也要富有詩書氣質,更要具備藝術修養,同時要有創新的才能。為了完成這一育人目標,學校著力進行課程整合和課程重構,形成了五大課程體系。
1.國家必修課程
嚴格按照教育部門的相關要求,開全開足課程,并將可愛的四川與地理學科進行整合,生命生態安全和道德與法治學科進行整合,將語文的閱讀課、英語的聽說課納入學校常規必修課程。
2.學科研修課程
該課程主要由語、數、外、物培優輔差+學科競賽組成,并將其分為培優班、提升班、輔差班。我們提出“讓優生更優,讓中等生大步跨入優生行列;讓差生夯實基礎,提升學業成績”的目標,在周一、三、四下午第四節課展開學科研修,實行走班制,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3.校本選修課程
該課程是學校的個性化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而開設的。它在每周六上午第二節課后的一小時進行,目前已開設的課程達到20門之多,深受學生喜愛。
4.藝體專修課程
該課程主要由藝體教師承擔,主要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體育才能,是為一些有藝術特長以及喜歡藝術與體育的學生而開設的。學校在每周二、五下午的第四節課展開藝體專修,充分培養學生的特長,豐富他們的學習與生活,養成一項終身受益的生活技能。
5.學生自修課程
該課程的開設是為了培養學生自省、內化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做鋪墊,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安排,可以完成作業,也可以自修改錯,或自修資料,甚至還可以自修喜歡的課外其他學科或就拔尖學科進行延伸,讓知識真正地升華為自身內涵,真正掌握學習方法,充分培養對學習的興趣。
由此可見,綿實外學子,強課本知識于必修,達學科之優于研修,漲自身素養于選修,獲一技之長于專修,塑內外修養于自修,可謂“完整的人”。
二、多元育人:正品成格,立德樹人
中國素有立德樹人的文化傳統。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位列首位。梁啟超先生說:“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我們深諳學校教育要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根本,德育為首先,培育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使他們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深知,學生的分數和成績可以靜待,而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必須從小熏陶和培養。正因如此,學校的德育工作圍繞“為每一位師生創造最佳的發展空間”的辦學思想構建了五大育人體系,以“正品成格、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踐行“多元育人”的工作路徑,堅持五大育人體系,即課堂育人、活動育人、儀式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
1.課堂育人
課堂是育人的主陣地。學校特級教師蔣開鍵為全體師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小到坐姿、眼睛與書本的距離、讀書的表情,大到感恩孝親、愛校愛國,她都恰如其分地融入課堂教學。全校教師能夠自覺地學習蔣老師的經驗,結合學科教學,潤物細無聲地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禮儀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效果明顯。endprint
2.活動育人
學校堅持寓教于樂,傳承綿陽中學實驗學校模式,利用運動會、科技節、校園文化藝術節、朗誦節、英語節、德育論壇月等活動,通過活動育人培養人才。
學校先后開展了眾多的常規活動。利用軍訓,組織開展“國防教育”,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每天上午全校師生到操場開展“陽光大課間”,切實提高全校師生的健康素質;以“溫馨·文明”為主題,以“文明禮儀、紀律、清潔衛生、內務布局、美化設計”為內容,組織開展“星級寢室”評比活動,創建美好的生活空間,營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的意識……
此外,學校還組織開展了首屆“游園畫夢”美術作品展,營造了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提高學生的審美修養和人文修養,豐富校園文化,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個人才華的舞臺,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并組織開展“冬季趣味運動會”,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得到鍛煉,高高興興中學習,快快樂樂中成長。而且,學校還圍繞“體驗·創意·夢想”開展首屆科技節活動,體現學校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濃縮學校生動有趣的校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以創意為筆,以科技為墨,畫了一幅獨具匠心、別具一格的美麗畫卷。
3.儀式育人
儀式育人主要是通過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學校每周一的升旗活動上,校長會做時事點評,學生在國旗下講話,行政值周總結一周工作得失,頒發流動紅旗。通過升旗儀式,加強核心價值觀教育,傳遞正能量。此外,儀式育人還體現在隊日、團日活動、百日沖刺、開學典禮、散學典禮和畢業典禮等中,營造出快樂、健康、進步、向上的校園氛圍。
4.實踐育人
實踐育人是學校重要的育人形式。學校主要開展每周一個班保潔校園活動,回家為父母做一件事、收集最美家庭照片活動;組織學科教師帶周末留守學生走出校外活動,給他們家庭般的溫暖。學校還要求學生寒假開展拜訪母校教師、同學的活動,開展給長輩拜年的活動,要求學生盡可能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旨在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弘揚中華民族孝敬父母、尊重長輩的傳統美德。
5.文化育人
通過班級文化、校園文化建設感染人、教育人、熏陶人,使得學校精神外化于行、內化于心。
學校在踐行“多元育人”的同時,還落實“四自管理”(自主學習、自主周末、自主活動、自主生活),養成“六個一習慣”:見到長輩問一聲好,離開座位將椅子歸一下位,每周幫爸爸媽媽做一次家務,每個學月讀一本課外書,每個學期爭創一個學生之星,每個學年有一個好的創意。通過多元育人,造就品格優良、習慣良好、成績優異、快樂健康、情趣優雅、個性鮮明的時代俊才。
通過多元育人,學校學生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良好,學習能力、生活能力明顯提高,團結守紀、文明禮貌、合作交流蔚然成風。學生懂得感恩孝親,樂于奉獻,人格更加健全,身心更加健康。
草枯草榮,春生夏長,這所教育新秀已在巴蜀杏壇春風化雨了四季有余。而今,她正體味著破土而出、拔節成長的歡心喜悅。在“五大課程”和“多元育人”兩駕馬車的帶動下,我們秉承著“為每一位師生創造最佳的發展空間”的教育初心,在素質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穩,力圖為每一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平臺。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