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可耕
和那些很早就志存高遠,立志在教育行業耕耘的教師同行不同,直到大學畢業,“成為教師”這個選項,雖說不是從未出現在我腦海中,但從沒有正式成形過。在畢業季的暑假里,是重慶市人民小學把一個站上講臺的機會,給了我這個非師范專業出身的中文系畢業生。
1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深知自己是幸運的。在入職前的整個暑假,我在網上閱讀了許多教案,也通過觀看公開課視頻,來揣摩名師的講課方式;我讀了一些教育心理學的專業書籍,也做了許多心理預期:家長不認可我這個“新生”教師怎么辦?上起課來,學生跟我唱反調怎么辦?有了這層準備,遇到問題,至少不會太過慌亂。
是的,從一開始,我就以一個相當低的心理預期,面對教師這個職業。我不奢望自己多么“成功”,但希望能逐漸做到“稱職”,才對得起這份幸運。一步一步來,先把手上的事情做好——這就是我當時的心態,或許,也是這十年教師生涯里我最主要的心態。
帶著這樣的心態,我第一次走上講臺。雖然面對的是好奇的學生們,但說完全不緊張是不可能的。我知道,自己已經做了盡可能充分的準備,盡我的能力理解了課程的核心內容,但真正的挑戰是,把我所知道的傳達給學生。按我的想法,首先是得讓學生們喜歡我,這樣才能認真聽我所說的、接受課程的內容,教與學才能進入真正的良性循環。當然,做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本身就是教師這個身份最大的享受。
2
怎樣讓學生喜歡我?怎樣更好地改進課程?仍然需要學習,尤其是從我的師父——漆太利老師那里學習。進入學校的第一天,通過一場師徒結對儀式,她成為了我這個新人的師父;接下來很長的一個時期內,每一篇同樣的課文,我先聽漆老師的課,然后漆老師聽我的課。每三四節課,我們就坐下來討論:她的課程環節為什么要這么設計?我的課程有哪些不足之處?我對教材的理解,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拿到課文的文本,自己該怎樣從教學的角度理解?
對我來說,這是成為稱職教師的必經之路;對她而言,這也是日常工作之外,一份相當耗費心神精力的額外教學工作。漆老師是位與學生交流的高手,學習和模仿她與學生交流的習慣,提高了我的教學技巧。而課后的大量交流,也使我對課文與備課的理解深了一個層次。結對的師徒很多,而相互聽課交流如此頻密的絕無僅有,在初人教師職業最生澀、最艱難的時光里,是漆老師的悉心幫助,使我盡可能快地進入了角色。
我是幸運的,漆老師在我身上花費了大量心血。因為這奇妙的緣分,在我“出師”這一天,“教師”這個身份,對我來說變得更踏實,也更深情。
3
經過新人期的生澀,我更深切地體會到持續學習與保持共情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向同行、前輩和本學科的書本學習,還需要向學生、向社會、向其他學科學習。如果無法了解學生的情感、學生的思維,教學就無以為繼;如果脫離社會語境、一頭鉆進“象牙塔”內,課堂上真誠的交流就失去了基礎;更進一步在“跨學科”如此頻繁的當下,單一學科形式與內容的藩籬,也會束縛學生甚至教師自己的創造力。要保持住自己對教師職業的這份深情,我就需要保持與學生的真誠交流,以及課程內容的持續改進。
適應了日常教學后,我漸漸感到,在這兩個復雜的綜合體之間,要形成有效關聯,讓學生對課程有興趣、學有所得,傳統語文教學的“獨木橋”是難以勝任的。這座橋梁應該把語文技能、知識與規則的教學目標,包裹在指涉更寬廣、內容更豐富有趣的文本當中,包裹在帶有引人共鳴的真情實感、具體而微的文本理解當中,也發散到更豐富的展現手法、更具解釋力的多學科知識當中去,讓它們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回答學生心里真實的問題,喚起了學生了解、適應及參與到世界中去的熱情,也就等于喚起了學生學習和求知興趣。如果脫離了這種興趣,學生在課堂上呈現出的就是另一種“做好學生”的狀態。單一的標準答案塑造出單一的規范人格,而這與學生、文本和現實實際,都是互不兼容的。
經過教師職業的淬煉,系統地了解相關知識、明白該如何做之后,我才能具體構想和實行。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設計了群文閱讀課。用類似比較文學研究的方式,把幾篇小說放在一起進行閱讀,讓學生比較它們的異同;或者把不同童話、寓言中狐貍的形象進行比對:同樣是狐貍,列那狐和“狐假虎威”中的狐貍,有什么相似之處,又有什么區別?不同文本的差異性產生了更豐富的聯想、更具體細膩的文本理解,打破了“閉著眼睛就能說”的刻板印象和隨之而來的單一答案的壟斷。在教材范圍之外,我設計了“人工智能”這堂課,在介紹背景知識之后,讓學生們學習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出科學家、科幻作家、IT人士對人工智能的看法,一起學習如何閱讀這些頗具專業性的文章,將文章中的看法歸納后相互比較,并得出自己的結論。
真實世界是三維的。如果說傳統教學是一維的“線”,那么我在課堂教學中,就試圖把“線”擴大成“面”。最后,還要加上情感這個維度,才能使其立體。在低年級的課后作業中,我布置了很多與父母交流的任務;在作文批語中花了點小心思,與學生“聊天”互動等。在課堂之外,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尤其是那些父母離異、有復雜家庭問題的孩子,我給予重點關照,了解他們的愛好,像朋友那樣陪伴和開導他們。在畢業之際,將他們送走的時,雖然仍懷著對他們未來的擔心,但我知道,自己已經努力撫平他們內心的創傷。
這些已經不僅僅出于教師的責任感,我感到很幸運,因為在我成為教師的時代,教學與學校管理的進化和改革,本質上都是為了更人性化。我可以用更本真的態度面對學生,也會努力讓學生以更本真的態度,讓我看到他們最真實的思考和情感。畢業的許多學生都會成為我的朋友,學生們有情緒,都會主動來找我傾訴,做這樣的教師,我感覺滿足、快樂。
不知不覺,十年過去了。在重慶人民小學度過的這十年,我從一個懵懂的應屆畢業生變成了一個稍有經驗的教師。但很多時候,在許多事情上,我感覺自己仍然是那個剛剛走出學校的年輕人。站在講臺上,十年時間仿佛只是彈指一揮間。我愿意繼續保持一名“新教師”的心態,盡管運用著這十年積累的一點經驗,但仍然能不斷追求教學的真實。
對于學生,教師是幫助他們架起通往成長、進步和收獲的橋梁。而學生之于教師呢?我不知道。他們就像不確定的、充滿無數可能的未來,意味著太多,但總是美好的。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