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
美國學者大衛·霍伊說過:“從中國人的觀點看,后現代主義可能被看作從西方傳人中國的最近的思潮。而從西方的觀點看,中國則常常被看作后現代主義的來源。”他認為一些后現代的觀念恰恰是從中國古代的思想來的。從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與天地為親眷的想法而來。可以說,至少有一些西方后現代的思想,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過去我們的教育是仰望西方的,走的路是所謂“經典”的,按照固定的程式培養單向度的人。張寶貴五十年來一直在農村,他沒受過正規的學院教育。我想,如果他進了大學,進了建筑學院,學習了西方設計的金科玉律,也許走的就是一條常規的路,就沒有今天的創新創意和奇思妙想了。強烈的個性意識、鄉土意識,使他為我們展示了一個跨度,從一個前現代農民跨越到后現代的藝術家。
這種精神追求從哪里來,這種充沛的創造力從哪里來?我認為,就從中國深厚的傳統藝術精神中來。我覺得正是因為有了這樣與黃土親眷般的感覺,與傳統文化的厚土滾在一起的生命歷程,才會有那樣一種形態的藝術表達。那可能是不少學院派青年學子無法達到的。不同于曾經流行一時的所謂“潮流”,我們在這里可以看到,保留了許多被西方鄙夷,被時尚放棄的傳統。我們看到了一種獨特的、粗獷的創造性翻新。他執拗地把那些曾經被看作垃圾的東西,送上大劇院、圖書館等一個個輝煌的建筑。只是在今天,人們才對往昔地方的、本土的傳統表現出如此濃厚的懷戀之情?,F代美學的那種一本正經、高高在上的藝術觀已經被一種反叛的姿態所取代。美學上的轉變就這樣發生了,這是文化的“后現代轉向”的一部分。
通過個人的長期的努力,寶貴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形式和材料創新上的特色,他把自己獨特的精神力量灌注到了作品中。寶貴現在做低碳材料與設計,我覺得對于現在大拆大建的現實而言,意義非凡。中國在長時間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后,人們對于生活的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精神的、文化的要求都越來越高了。現在做低碳,這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創造性功績。今天,我們趕上了新時代,低碳技術也趕上了新時代。中國長時間的經濟發展之后,人們對于生活的環境有了要求,對于精神的、文化的、心理的、美術的、藝術的、美學的,以及周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二十年前我們講審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審美化,講街心花園、城市雕塑,講城市藝術與美學的日常生活化。今天人們的審美追求,已經與對環保、環境、綠色和生活質量的要求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做低碳,它是美術、藝術,是休閑的、優雅的。
所有的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孤獨的,是獨一無二的。建筑設計師也一樣,最可貴的是獨具匠心,既以人為本,又顧及環境的改造與可持續發展。張寶貴說:“藝術偉大的功能是改變習慣,而不是僅僅推出某一個藝術家……今天我從事的工作,不是造型,不是成就,是把我自己改了。而且我不甘心,上帝說只改你自己還不夠,你還要通過各種方法改變別人。”這種雄心,我們有理由有所期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