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喬
摘要:學生自主課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通過創設情境、預設問題等方式引導學生個體或小組互助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一定的模式下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既能指導學生如何自主學習,又能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教師也能按照一定的程序組織教學.
關鍵詞:教學模式;建構;自主課堂;初中物理;三控五步
1建構自主式課堂的背景
什么是教學模式呢?教育學認為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在某種環境中展開的教學活動進程的穩定結構形式.傳統教學模式強調了教師的作用,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這樣的模式重點是強調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淡化了獲取知識的過程,淡化了在以知識學習為載體的過程中對科學方法的學習,且不利于學生的創造性和自主性的發展.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主動性、參與性、積極性為出發點,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善于學習,逐步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科學方法.
2“三控五步”課堂教學模式簡介
學生學習的主要活動場所在課堂,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只有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激起學習需要,學生才能真正去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進行自主學習,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林湖中心校的物理學科“三控五步”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從旁協助,利用有效教學資源創設教學情景,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合作交流、多方會話,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三控五步”教學模式中“三控”是指從時間分配上將一節課劃分為三個環節,即教師講課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控制在20分鐘左右;檢測反饋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當然,上課流程并不是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先講10分鐘,學生自主學習20分鐘,反饋練習10分鐘.教師的講和學生的學不是孤立的,而是穿插進行.
“五步”是指一節課的教學流程大致流程分為五個步驟:(1)情境導學,提出問題;(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3)交流討論,合作完成;(4)成果展示,精講點撥;(5)課堂小結,檢測反饋.其中,第(2)、(3)、(4)步是師生互動過程,此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一般應多于教師講授的時間.當然并不是每一節課都一定嚴格按照該流程進行,教師根據學科特點和課堂任務可適當調整.
3例談“三控五步”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
下面以蘇科版物理九年級上冊《111 杠桿》(部分)為例,淺談“三控五步”自主課堂模式的構建過程.
31情景導學,提出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提出的問題,既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能力,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教學中創設某種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將會引起學生探索研究的興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聯系的,在實際的情景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景下進行學習,可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到的新知識.
在本課中創設用羊角錘拔釘子的情境.問學生:有多少種方法將釘子拔出?一般情況下,學生回答只有兩種,即用手直接拔,或者用羊角錘的V口卡住釘子一頭直接向上拔.很少有學生把羊角錘用成杠桿模型來拔釘子.究其原因,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用羊角錘拔釘子的經歷,也沒有看到過別人用羊角錘拔釘子.在此基礎上,再創設下面的情境:請一位力氣較大的學生用羊角錘的V口卡住釘子直接向上拔,再請一位力氣較小的學生把羊角錘看成杠桿來拔釘子,并比較兩種情境下哪一種方法容易一些.在此基礎上,再創設用螺絲刀拔圖釘、開瓶扳手開啤酒瓶蓋等杠桿實例,由此引入杠桿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在創設情境中,切忌牽強附會、缺乏問題性和偏離主題.
3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為了提高學生在課堂內自主學習的效率,取得教學的成功,學生必須明確自主學習的內容,因此教師就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展示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因此,本階段設計了如下的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對照目標自主學習.
(1)什么是杠桿?
(2)杠桿的五個要素是什么?
(3)列舉生活中的工具工作時看成杠桿的實例,它們工作時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通過巡視發現,大多數學生都能初步完成學習任務,但這只是最低要求,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且會應用,這在接下來的“33交流討論,合作完成;44成果展示,精講點撥”過程中逐步診斷.
33交流討論,合作完成
此階段交流討論的內容不是上面提的三個問題,需要教師重新設計新的問題,用上面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因此設計的問題屬于應用型的問題.本階段設計了如下小組討論的問題:
(1)作出下列各圖中的力臂(圖1,圖2)
(2)在圖3畫出力F1、F2的力臂;在圖4中畫出阻力,并畫出阻力臂
(3)在下列各圖中畫出杠桿的力臂(圖5,圖6)
這三個問題具有一定的梯度,比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要求要高.學生在個人的自主學習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光靠自己的能力也許無法解決,這時把問題放到小組或班級中,依靠集體的智慧,通過交流、討論,既能充分闡述自己的想法,又可以傾聽別人的意見,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交流,進行思維的碰撞.然后再在此基礎上提出預設的問題:討論如何畫力臂?endprint
34成果展示,精講點撥
教師的精講點撥對提高學習效率,達成預設教學目標的影響是巨大的,適當的點撥能啟發學生思考、理解,且能保持學習的欲望.因而,在自主式課堂模式構建中,教師一定要重視精講點撥環節,這個環節是學生不能達到的高度和深度,也是其他教學手段不能替代的.因此,此階段學生小組展示成果時,必然會生成一些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要顯示出自己的智慧,好好利用一些典型的生成性教學資源.當然,教師也要預設精講點撥的內容.
針對上面三個問題,預設的精講點撥內容為:
(1)上面的幾個問題中,杠桿的五個要素已經知道了幾個?還要找出(或畫出)幾個?怎么做?
(2)對于動力和阻力這兩個要素,你對它的三要素是怎么理解的?(力的作用點在杠桿上,動力和阻力的作用效果使杠桿轉動的方向相反)
(3)在第3題中畫力臂時一般按什么順序完成?
①先找支點的位置;②再沿動力和阻力的作用方向將力的作用線畫出;③從支點作力的作用線的垂線以上即為畫力臂的步驟
35課堂小結,檢測反饋
合理的課堂小結能幫助學生理順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每一節課都有自己的重點和難點,一節課下來,學生頭腦里涌進了大量的零散知識,這些知識往往是不穩定的,特別是新舊知識之間容易混淆.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對此進行簡單的梳理,理清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常用的課堂小結形式有提綱式、樹形結構、表格等,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選擇小結形式.
檢測反饋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即在課堂上對學生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檢查測試,并進一步發現并解決學生在學習后存在的問題,同時來評定教學內容是否完成的一個過程.檢測反饋后,教師可發現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哪些同學已達到了目標,哪些同學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之后教師可制定出相應的措施予以幫助.課堂檢測應檢測什么、放在何時、多長時間、以何種方式進行,這要由課堂教學內容決定.
總之,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是強烈的,學生主動發展的潛能是巨大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需要培養與提高.只要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看書、質疑、操作、觀察、思考、討論、檢測、評價等,就能使學生逐步形成具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