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干+瞿元松+顧后純



摘 要:菌核病是興化市油菜上的一種常發性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對油菜籽產量和質量帶來嚴重影響。由于長期單一使用多菌靈及其混配劑防治油菜菌核病,導致油菜菌核病對多菌靈系列藥劑產生抗性,開發與應用對抗性油菜菌核病有效藥劑或新配方,是確保油菜高產豐收的關鍵措施。為此,興化市缸顧鄉農業服務中心受河北農化和河南倍爾農化有限公司的委托在千垛菜花風景區進行油菜菌核病藥劑防治效果試驗。
關鍵詞:菌核病;油菜;防治
中圖分類號:S435.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004
1 試驗基本信息
1.1 供試藥劑
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河南倍爾農化有限公司);45%咪鮮胺水乳劑(河北農化)。
1.2 供試時間
2017年4月1日—5月23日。
2 材料與方法
2.1 試驗地點
千垛菜花風景區。
2.2 供試作物名稱和品種
供試作物為油菜;品種為寧雜1818。
2.3 試驗處理
試驗設咪鮮胺單劑、咪鮮胺與菌核凈與混劑、清水等3個處理,重復3次,小區排列順序見圖1。
第1為單劑、第2為混劑、第3為清水。小區面積為25m2。
2.4 試驗過程
試驗于油菜初花期(4月1日)和盛花期(4月9日)各噴施1次。藥液配制方法為:咪鮮胺單劑每15kg水,配咪鮮胺15ml;咪鮮胺與菌核凈混劑每15kg水配咪鮮胺10ml,菌核凈(A)5g,菌核凈(B)15g,藥液均勻噴灑于油菜花朵及葉片上。在油菜菌核病發病發展基本定局(5月23日)時,調查各小區的發病情況。并進行分級,計算病株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3 結果與分析
3.1 施藥后天氣情況
試驗田施藥2次,3d內均未降雨,對藥效發揮基本沒有影響。但是在油菜開花結角期間雨水還是較常年偏多,這給油菜菌核病的發生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也是檢驗供試藥物防治效果的最佳年份。
3.2 不同處理對油菜病害嚴重度的影響(見調查記載表1)
在油菜菌核病發病發展基本定局(5月23日)時,調查各小區的發病情況。每小區調查株油菜的發病株和嚴重度(分級標準0級:無病;1級:發病面積占主莖表面積的5%以下;3級:發病面積占主莖表面積的6%~15%;5級:發病面積占主莖表面積的16%~30%;7級:發病面積占主莖表面積的31%~50%;9級:發病面積占主莖表面積的51%以上),計算病株率、病情指數和防治效果。
從表1中的病害嚴重度中計算出菌核凈單劑、咪鮮胺混劑和對照的病株率見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未防治的清水病株率最高達40%,最低為30%,平均為35%,單劑最高病株率達到20%,最低為17%,平均為18.67%;混劑病株率最高為9%,最低為7.5%,平均為8.17%。
病情指數見表3。
防治效果:見表4。
從表4中可以看出清水未防治的病情較重,單劑防治效果為58.33%,最好的是混劑,防治效果達88.98%。
經方差分析可知咪鮮胺混劑達極顯著水平,說明混劑的防治效果較好,特別是今年菌核病大發生年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