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
摘 要:水稻白葉枯病是瀾滄縣上允鎮常年發生的水稻病害之一,嚴重的影響了上允鎮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因此,了解水稻白葉枯病的發生癥狀并對發病條件進行分析,提出水稻白葉枯病的防治技術為農業生產服務尤為重要。
關鍵詞:水稻白葉枯病;表現癥狀;發病條件;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S435.111.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013
1 水稻白葉枯病發生的基本情況
水稻是瀾滄縣上允鎮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種植面積是1920hm2,平均單產386kg/667m2,常年發病面積733.33hm2,占總面積的38%,輕者影響水稻生長,嚴重時減產絕收。一般損失產量在10%~15%左右,是上允鎮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
2 水稻白葉枯病表現主要癥狀
水稻白葉枯病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病害。它的癥狀主要有典型癥狀、凋萎型癥狀、黃葉型癥狀等3種,常見的表現有:典型癥狀,白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病菌大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侵入,最初形成黃綠或暗綠色斑點,隨即擴展為水漬狀短條斑,加寬加大形成波狀或長條狀斑,嚴重時可達葉基至整個葉片;凋萎型癥多出現于秧田后期至本田拔節期,尤其是移栽后15~20d出現最多。分蘗期間最明顯的癥狀是心葉或心葉下第1、2片失水,并以主脈為中心,從葉緣向內緊卷,不能展開,最后枯死。繼續發展可使主莖及分蘗的莖葉相繼凋萎,常引起死叢現象,剝開剛緊卷的枯心葉,常見葉面有黃色珠狀的菌膿,枯心葉鞘下部的白色部分有水漬狀條斑,多充滿菌膿而呈黃色。
3 發病條件
3.1 水稻品種的抗病性
上允鎮水稻區種植的都是秈稻,秈稻是最容易感病的。水稻品種間對白葉枯病的抗病性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般秈稻抗病性最弱,粳稻較強,糯稻最抗病。秈稻類型中的雜交稻較常規稻感病。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抗病力也不同,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一般分蘗以前比較抗病。苗齡越小越抗病。同一品種苗期呈現的抗病性大多與成株期抗病性呈正相關。在植株形態上,葉面較窄,挺直不披的品種抗病性較強。早、中、晚稻的抗性不同,早稻感病率最高,晚稻最低。
3.2 有利發病的菌源條件
水稻白葉枯病的病菌主要存在于種子和土壤。病菌在稻種、稻草和土壤里越冬,到第2年隨灌溉水、雨水侵害稻田。用病稻草蓋種、扎秧把也可以傳病,病菌一般從稻株葉片邊緣上的水孔侵入,繼續繁殖進入葉脈,再擴展到整個葉片,發病的中心病株排出大量的菌濃,菌膿隨風、雨、灌溉水傳到健康的稻株上,再次侵入發病,這樣重復侵染幾次,就會引起全田發病,并引起周圍的田塊發病,因此就引起大面積發病。
3.3 發生病害的環境條件
3.3.1 氣候條件
高溫高濕是水稻白葉枯病發生的主要原因,一般情況下氣溫在26~25℃時,稻白葉枯病發生最旺,低于20℃或高于33℃受抑制。雨水和濕度對于病菌的傳播、侵染、增殖、蔓延關系極為密切。適溫多雨和日照不足利于發病,而暴雨、洪澇、臺風則利于病菌傳播和侵入,極易引起暴發流行。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區發病也重。而上鎮稻區早稻4—6月,晚稻6—7月是稻白葉枯病的發病高峰期,這時期氣溫高、雨水多,利于稻白葉枯病大面發生。
3.3.2 肥水條件
在肥水管理中,施用氮肥過多或過遲,宜造成適于發病的小氣候,且有利于病菌大量快速的繁殖,導致發病嚴重。在氮肥適量時,增施磷鉀肥,可減輕稻白葉枯病的發生;深水灌溉、蔓灌或稻株受水淹澇,有利于病菌的傳播和侵入,從而降低稻株的抗病能力,所以發病較嚴重。在水稻抽穗期深灌的加重病情最為明顯。稻田水漫灌、串灌易引起病害擴展流行。科學管水和曬田有利于提高抗病能力,減輕病害發生。
3.3.3 種植密度
上允鎮稻區的水稻大部分都不是規格化種植,使得水稻種植密度過大,造成水稻通風透光度差,不利稻株健康生長,降低了稻株的抗病能力,因此給稻白葉枯病的發生流行創造了良好條件。
4 防治技術
4.1 指導思想
貫徹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把好檢疫關,選用抗病品種,及時防治,提倡治早、治小、治了。
4.2 加強檢疫工作
查清病區與無病區。調運種子時必須檢疫。無病區不得進病種子,以控制病害傳播與蔓延。
4.3 農業防治
4.3.1 選用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選育和推廣抗病品種,是經濟、有效、切實可行的辦法。例如可推廣兩優2186、瀘香615,從近年推廣種植情況看,這2個品種抗病能力與汕優63、Ⅱ優63比較,表現為抗病性強。
4.3.2 消滅越冬菌源,處理病谷、病草,培育無病壯秧
收獲時,對病田的稻谷、病稻草要單獨堆放,春播前處理完畢。用做堆肥的稻草,應充分腐熟后施用;提倡購買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管好稻種,以杜絕菌源的污染;要狠抓秧田期防治,這樣可顯著推遲本田發病并減輕發病程度;要對種子進行藥劑處理。
4.3.3 合理密植,科學施肥、管水
進行格化種植,可防止密度過大,提高稻田的通風通光度,增強稻株的抗病能力,而種植密度要根據田塊的肥水情況而定,大肥田宜稀,中等肥力田塊正常密度栽培,而肥力低下的田要偏密;在肥水管理中,在氮肥適量時,增施磷鉀肥,可提高稻株的抗病性,從而減輕稻白葉枯病的發生;避免深水灌溉、漫灌,可提高稻株抗病能力,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適期曬田,可控制無效分蘗,做到苗夠曬田。
4.4 化學防治
4.4.1 秧田期防治
秧田期化學防治是控制和減輕稻白葉枯病危害的1項關鍵措施。秧田期的化學防治主要是3葉期和移栽前1星期用藥,用多菌靈150~200g/667m2噴施防治,能夠有效減輕病害。
4.4.2 大田期防治
水稻移栽后15~20d或分蘗盛期,注意檢查,若有零星發病現象,應及時防治,防止擴大蔓延。這時每667m2用綠享6號20g或葉枯寧100g噴霧,每7d噴藥1次,連續防治2次;水稻孕穗期最容易發生白葉枯病,用藥要在水稻孕穗期的發病初期,每667m2用綠享6號20g或葉枯寧100g噴霧,每7d噴藥1次,連續防治2次。
參考文獻
[1]蔡祝南,吳蔚文,高君川.水稻病蟲害防治[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2]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土壤普查辦公室.瀾滄土壤[M].昆明:云南省建印刷所,1987.
[3]植保員手冊編繪組.植保員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