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沾語
摘 要:在我國南方地區,杉木種植面積比較大,我國南方地區開展良種選育工作時間較早。杉木良種推廣和選育,對于我國杉木產業化發展具有很強的影響,直接決定了我國林農的實際收入。由于杉木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以及優越的生長特征,因此,杉木是我國南方速生林以及人工林重要的樹種。本文對杉木良種推廣造林進行分析,闡述增產效益,旨在為廣大同行業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杉木;良種;增產;推廣;造林;效益;對策
中圖分類號:S79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80133152
在我國林業建設過程中,杉木的推廣和良種繁育是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杉木良種繁育和推廣工作,不僅能夠為國家增加物質財富,更可以從根本上提早林地郁閉,將森林生態效益更好地發揮出來。因此,杉木良種推廣造林已經成為功在千秋利于當代的林業事業。通過杉木良種推廣造林工作能夠使地區經濟更加繁榮,增加植被綠化,對人民群眾生存環境進行有效改善,可以說,杉木良種推廣造林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因此,必須要注重提高推廣水平,加強推廣的力度[1]。下面就探討研究杉木良種推廣造林增產效益。
1 杉木的習性及生長條件
杉木又稱為杉樹、沙木等,屬于杉科喬木,松柏目。杉木高達30m,其胸徑可以達到2.5~3m,樹皮呈現灰褐色。杉木的冬芽接近圓形,球果呈現卵圓形,長度約為2.5~5cm,徑約為3~4cm。杉木的種子較為扁平,對種麟進行遮蓋。杉木屬于重要的亞熱帶常綠喬木,杉木具有畏寒和喜光的特點,因此,在高濕高溫地區,杉木難以存活。杉木對于土壤酸堿度以及地形具有較高的要求,杉木生長需要有深厚的土壤。在杉木生長過程中,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杉木的根系比較發達,但是,并沒有明顯的主根。雖然杉木吸水能力很強,但是其存水的能力比較弱,水分積累很容易導致杉木的根系出現腐爛情況,最終導致杉木無法生長,繼而死亡。所以,在種植杉木之前,必須要明確種植地區的排水能力,將杉木種植到排水性能好的地區。由于杉木生長過程中需要較為苛刻的自然環境,這從根本上增加了杉木成林的難度[2]。因此,必須要依靠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大范圍改造預計成林地區的自然環境。杉木具有散瘀止血、祛風止痛等作用,杉木還可以用于家具、造船、橋梁、礦柱、建筑等行業。杉木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和秦嶺以南地區,是一種生長速度快、栽培區域廣、經濟價值很高的樹種。其中,灰葉杉木在杉木林中散生,葉呈現藍綠色或灰綠色,葉兩面白粉明顯。軟葉杉木生于杉木林種,產于湖南以及云南,南京地區也有栽培。軟葉杉木的葉質地薄,并且柔軟。
2 杉木的良種推廣造林技術
杉木屬于一種經濟型林木,具有經濟價值高、再生速度快、生長速度快等特點,主要在我國秦嶺以南區域中得以大面積種植和栽培。雖然杉木對于自然環境要求比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和人力改造環境。但是,在這一基礎上,對杉木實施造林栽培,能夠從根本上提升杉木的經濟價值和效益。
2.1 杉木的良種選育
由于杉木對于自然環境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必須要結合所選擇的樹種要求,適當改造自然環境,對杉木生長需求進行滿足。所以,必須要在人工造林前,嚴格篩選杉木品種,開展良種栽培。我國大面積栽培的杉木品種主要包括軟葉杉木和灰葉杉木,其中,灰葉杉木對于生長環境要求較為嚴苛,軟葉杉木對于自然環境的要求比較低,因此,軟葉杉木具有很大的人工栽培價值,適合實施良種培育。在大面積栽培杉木之前,必須要實施良種優選工作。將優良長年限杉木作為母樹,目的在于保證杉木具有優良的遺傳因素。運用分子標記技術以及高科技生物技術,對已經選擇的母樹枝條或種子實施分類和選擇,建立健全良種杉木培訓信息體系以及技術體系,對杉木成林過程中,杉木質量、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行協調,從根本上提升育林質量[3]。
2.2 杉木育種技術
良種杉木育種技術以及造林技術主要以常規選育種以及高新技術育種為主導,對良種育種方式關系進行正確處理,盡可能將各自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常規育種需要結合當地老農育種經驗,但育種結果欠佳。高新技術育種優勢明顯,主要的育種優勢體現在杉木良種選擇以及提取杉木母樹優質基因,這一優勢是常規育種方式欠缺的。所以,在杉木育種過程中,要將常規育種技術和高新育種技術相結合,從根本上提升常規育種技術的質量和效率,對新技術進行充分運用,加快高新育種技術的創新以及研發。
2.3 撫育技術
園區播種下去杉木種子開始大量出苗后,要在傍晚或者陰天環境下及時清除場地土壤內的稻草、谷殼,然后在種苗種植區上方安置深色遮蔭網,保證種苗生長期間擁有適宜的光照和濕度。杉木種苗生長期間除草一般在8~10次左右,除草工作盡可能在澆灌后或者下雨后進行。在氣候比較干燥時可以對種苗場地澆灌,澆灌過程中要確保排水設施良好地運行,避免種苗受澇。種苗生長期間最主要是防治地老虎、蠐螬、猝倒病等病蟲害,針對猝倒病可通過減少氮肥施用、及時排水、合理遮蔭與噴灑波爾多液來防治或組織病情蔓延,針對蟲害可噴施殺蟲農藥等進行防治[4]。
杉木造林以春季為最佳,造林過程中要保證場地環境適宜,造林密度要合理,幼林撫育工作通常在杉木造林后的前3a開展,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有修枝、施肥、除草、施肥、撫育間伐等,進而保證杉木林有良好的生長環境與品質。
2.4 杉木良種推廣造林增產效益
杉木良種推廣造林增產效益主要從單位面積產量、單位面積新增立木總蓄積與木材材積產量、單位面積新增產值為評價標準。根據單位面積產量預測,考慮當地速生豐產林標準要求,生長到25a主伐期,單位面積良種林立木總蓄積量可達25.0477cm3/667m2,單位面積所增加的立木蓄積量可達4.375cm3/667m2。杉木作為高產林木,具有經濟性和可速生的特點,但是,因為杉木的生長要求較為苛刻。在杉木良種造林過程中,需要較多的前期投入,約為每年1000元/667m2。在杉木生長期間和栽培期間,杉木可能會產生追肥費用、病蟲害防治費用,約為每年900元/667m2。在杉木成材后,需要運輸費用和砍伐費用,再加上國家將農業稅取消,降低了杉木成本,后期投入約為每年300元/667m2。但是,杉木每年的收益可以達到4000元/667m2,去除杉木種植成本,良種杉木造林每年的收益約為1800元/667m2。
3 結語
杉木作為南方重要的造林樹種,其良種選育工作的起步很早,對各個樹種良種選育工作進行比較后發現,杉木的良種選育工作居于前列。我國前后開展了諸多杉木良種選育工作,包括選擇優樹、選擇良種、收集優良基因、建立種子園、測定子代等,并且獲得了豐富的科技成果,最終建立起諸多良種基地。在這樣的環境和背景下,必須要注重推廣良種,及時造林,將科研成果切實轉化成為生產力。注重實現技術措施以及行政措施的統一和結合,實施良種推廣及造林工作,從根本上增強效益。還應建立并健全杉木良種使用機制,以確保造林種子質量,并對各個環節進行改進,充分發揮優勢,實現杉木良種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金輝.杉木采伐跡地更新營造2.5代杉木良種試驗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19):181-182,184.
[2]王志良.杉木良種試驗林及良種良法造林試驗效益分析[J].綠色科技,2015(7):45-46.
[3]鄒軍.杉木第2代和第3代良種幼齡期林分生長對比分析[J].福建林業,2015(3):29-31.
[4]張錦文.杉木種子園良種造林幼林期高生長性狀比較[J].林業科技開發,2014(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