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華+張浩+趙英凱
摘要:畢業生就業能力是畢業生自身素質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綜合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在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的宏觀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與此同時,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存在一定的問題,亟待提升。
關鍵詞:本科畢業生 就業能力 經濟新常態 提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3-0130-02
就業是民生之本。現階段,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呈現出新的特點;與此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的不斷提升,高校畢業生數量猛增,畢業生就業尤其是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解決經濟新常態下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研究提升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對策,對政府、用人單位、高校以及本科畢業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
畢業生就業能力是畢業生自身素質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其中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獲取工作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求職應聘能力;二是大學生獲取工作后,在職業生涯中保持工作的能力。這兩個方面的能力都與大學生自身素質和就業市場密不可分。自身素質和就業市場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決定性因素,二者共同決定著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高低和發展。
自身素質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影響是基礎性的。一般來說,先天素質對就業能力的影響有限,比如外在條件和性格氣質等在一定程度上是影響就業能力的因素,但無法從根本上決定就業能力的高低和發展;相比較而言,后天素質對就業能力的影響和作用則具有決定性意義。例如,大學生在獲取工作的過程中,必然會與用人單位進行雙向選擇,專業知識素養和自我推銷能力尤顯重要;在職業生涯中要保持工作狀態,更是離不開持續學習和不斷創新。無論是自我推銷能力和專業知識素養,還是持續學習和不斷創新的能力,都有賴于后天的實踐和培養,都屬于后天素質的范疇。總之,沒有自身素質作為堅實基礎,就業能力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大學生就業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了。
就業市場不僅受到就業政策等內部因素的影響,而且受到經濟發展形勢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不僅會影響政府就業政策的調整,還會影響行業發展,從而影響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此外,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還會促使高校改進人才培養機制,以滿足社會需求的變化,并能夠影響到畢業生的就業觀。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出新常態,高等教育大眾化得到長足發展,高校畢業生數量屢創新高,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與上文所述的畢業生就業能力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一方面,二者有許多共同之處。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同樣是其自身素質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樣具有綜合性和發展性。另一方面,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具有特殊性。與更高層次學歷的畢業生相比,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存在專業知識不足、社會和實踐經驗較少等缺陷,但與此同時,也具有家庭負擔小等優勢。現階段,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和畢業生群體都呈現出新的特點。研究經濟新常態下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的問題,對政府、用人單位、高校和畢業生本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的就業現狀
我們常常談論經濟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的大形勢帶動下,就業領域也出現了新常態,就業新常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服務型行業就業人數顯著增長
2013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到2015年,服務業占比已經達到466%,還有持續上升趨勢。經濟新常態下,在對GDP的貢獻中,服務業貢獻呈現出遞增趨勢,從長期看,服務業吸納的就業人員數量也會持續增加,這形成經濟新常態下就業形勢呈現出的鮮明特點。
當今時代,互聯網金融業務蓬勃發展,伴隨著政府的簡政放權以及各高校就業與創業指導中心的大力支持,曾經讓創業者倍感苦惱的融資難、審批復雜、無人求助等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很多學生愿意暫時不去現有企業就業,而是選擇自己創業,在寬松的創業環境下,一部分創業者的誕生大大緩解了就業壓力。
(二)結構性失業仍困擾著多數本科應屆畢業生
據調查,我國現今大學生就業市場主要的失業表現為供需不平衡和結構性失業。一方面,隨著各類大學的擴招,每年新增本科畢業生數量連年攀升,大學生出現供過于求的情況,現有企業無法容納如此龐大數量的本科畢業生;另一方面,隨著一系列宏觀經濟政策的出臺和實施,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加之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招工難與找工作難并行出現,雖然出現大量崗位空缺,但由于很多本科畢業生個人素質較差,無法適應新型崗位的就業要求,致使失業率仍出現上升態勢。
(三)畢業生向大企業涌入,中小企業無人問津
隨著教育的普及和學歷的普遍提升,本科畢業生早已不是稀有人才,但調查問卷顯示,現在很多學生自視甚高,不根據自身素質和能力尋找工作,而是向大企業扎堆涌入。大企業薪酬及福利待遇好,但是崗位需求數量有限,無法滿足龐大的本科畢業生群體。且大企業相對而言對學生的各方面素質要求較高,而很多本科畢業生在學校沒有掌握相關的工作技能,沒有拓展自身素質,導致無法滿足企業需求,但又不愿去中小企業工作,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局面。
三、經濟新常態下本科畢業生就業問題分析
在經濟新常態下,畢業生就業問題表現出了新的特征。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矛盾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隨著就業市場形勢的變化,畢業生自身存在的問題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畢業生擇業時面臨著諸多困境,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則更為嚴峻。
(一)供給與需求的矛盾分析
畢業生就業期望地域與地區人才需求的矛盾突出。由于政策支持、地理優勢等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新興產業集中,吸引了大量優秀、高層次的人才,也成為大多數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地域;而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則相對緩慢,難以吸引、留住人才。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國家大力發展中西部地區,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需要并鼓勵大批優秀的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到中西部地區就業;而大學生長期以來的就業觀念一時難以改變。本次調查顯示,5037%的畢業生對到基層、到中西部地區發展態度冷淡,僅有1968%的畢業生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另一數據則顯示,3946%的畢業生在擇業時受到地域因素的困擾。可見,畢業生就業期望地域與地區人才需求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endprint
(二)畢業生自身問題分析
(1)就業觀念存在偏差。畢業生流向的“扎堆”現象仍然明顯,這使部分用人單位就業人數集中,有較大的選擇余地,而其他大部分用人單位則面臨人才緊缺的尷尬處境。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畢業生“就業難”與用人單位“招工難”的現象同時存在。本次調查顯示,國企及機關事業單位是畢業生就業的首選,其次為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最后為創業公司;同時,畢業生擇業時最為看重的因素是工資待遇和個人發展空間,其次是單位性質和工作地域。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條件下,創新和創業成為就業的新突破口,而畢業生普遍對創業公司望而卻步,“扎堆”于部分熱門用人單位,更加劇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本已存在的供需矛盾。
(2)職業規劃不明確。大學時期是人生中自由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全面提高自我的關鍵階段。大學生入學時,便應具有規劃未來的意識,準備就業的同學更應不斷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然而現實是,多數同學職業規劃意識模糊,臨近畢業時才發現自身與用人單位需求的差距。本次調查顯示,畢業生普遍認為,綜合能力和專業技能是用人單位首先關注的因素;而調查結果同時顯示,4795%的畢業生表示自己在創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3144%的畢業生認為專業知識和技能是就業時的不利因素。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互聯網等新興產業將會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新的崗位對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忽視相關能力的培養,那么畢業生擇業時將很難滿足用人單位的更高要求。
(3)信息獲取能力不足。通過多種渠道獲取有效的就業信息,是畢業生成功就業的重要一步;而這一步卻往往為畢業生所忽視。本次調查顯示,接近80%的畢業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是學校就業信息網和人才招聘會。誠然,學校就業信息網和人才招聘會發布的就業信息往往經過嚴格審核,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但過于依賴單一的信息獲取渠道,忽視更為快捷、信息量更大的媒體平臺等途徑,則容易導致畢業生信息獲取渠道過于狹窄,不利于畢業生掌握更多有效的就業信息。
四、經濟新常態下促進畢業生就業的對策及建議
高校應加強學校就業指導部門的建設,一方面要加強與用人單位的溝通與聯系,與更多用人單位建立起良好的長期合作關系,關注用人單位的需求,力求為畢業生提供更為豐富、更為及時有效的就業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相關培訓,尤其要注重對畢業生求職能力的培訓,使畢業生擇業時不致因缺乏求職技巧而信心不足。
大學生應盡早具備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結合社會需求和自身特點,制定明確合理的職業規劃。并且,在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中,結合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的職業規劃。
改變原有人才觀,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很多企業唯學歷是用,不考慮崗位實際情況,忽略學生自身能力,導致本科畢業生因學歷門檻直接被拒之門外。合理置換冗員,為本科生就業創造必要崗位條件。
五、總結與展望
本文就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結合經濟新常態下的新形勢,作出新的討論與思考。本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為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及其提升給出完整的模式和體系,而是對新形勢下本科畢業生需要的新能力和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舊思維進行一個思考和討論,從而在就業能力及其提升上達成一致理解,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基本的幫助,也為高校培養人才提供基礎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15年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R].
[2]白艷.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成因及對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刊),2013(5).
[3]胡瑩月.經濟學視域下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14(2).
[4]王穎.中國產業結構與大學生就業的關聯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6).
[5]邵際珍.對大學生就業與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6(6).
[6]藺思濤.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的變化與就業創新[J].中州學刊,2015(2).
[7]賴雷雨.新常態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J].山東青年,2014(12).
責任編輯:韓 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