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成
摘 要: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在新課程理念下,通過“師生換位”,實現課堂上師生的角色轉化,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為實現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目標提供了有效的教育途徑,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關鍵詞:師生換位;課堂教學;有效性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應改變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應鼓勵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包括思考、討論、爭論和協作等思維的參與及回答問題、分組討論、表達觀點等行為的參與。關注每個學生潛能的發掘和個性的發展。所以教學中如何注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等培養目標的達成,是擺在我們一線教師面前的重大課題。在新課程理念下,依據高效課堂的特點和要求,筆者嘗試通過“師生換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課堂于學生,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教師則由“臺前”走到“幕后”,變為平臺的搭建者、探究的指導者、效果的評價者。即教師提前布置給學生教學任務,安排好主持學生,讓每個學生積極準備,大膽創新,力爭課堂上展示自我,合作探究。這樣課堂才會“活”起來,即使學困生也不覺得自己被邊緣化,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所以“師生換位”優化課堂教學的方法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模式,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滲透了“以生為本”“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生為本”“育人為本”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自覺實踐、生動活潑地參與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樹立新型的師生觀,努力構建平等和諧、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師生換位”,實現了課堂上師生的角色轉換,突破了傳統教學觀念和方法對學生的束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探究、和諧開放的教學模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釋放了學生的潛能,無論是優生還是學困生都有極強的表現欲,學生的主體意識得以凸顯。
二、突破了“一言堂”式的傳統教學模式
以知識傳授為主“一言堂”式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完全主宰課堂,學生消極被動,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造成教與學的“兩張皮”,教師是“獨角戲”的表演者,學生則是被迫的“觀眾”,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能動性受到極大的壓抑,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提高,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師生換位”,讓教師撕掉“神圣不可侵犯”的師者面罩,走下講臺,讓學生反客為主,成為擁有講桌的主角,教師成為欣賞者、傾聽者、參與者、指導者、評價者。這樣,課堂不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民主平等的“群言堂”。
三、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求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學習進度和評價目標,在學習中認真思考,積極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實現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模式。“師生換位”,讓學生在課堂上“唱主角”,把課堂的自主權和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則走下講臺,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學習、討論,啟發、組織、激勵學生認真思考,積極探究,徹底實現課堂師生的“角色”轉換。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要增加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做到與學生平等對話,努力創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力爭消除學生緊張、害怕的心理,讓學生敢想、敢問、敢說。這樣的課堂環境能喚起學生的學習激情和良好的愿望,課堂教學中的這種“師生換位”,看似“亂哄哄”的課堂氣氛,卻無形地與學生搭起了師生平等交流的平臺,平等對話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了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方式的轉變。
四、加強了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培養創新人才,是實施“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大力提倡創新教育,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直接關系到未來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和國家綜合國力的大問題。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師受到教案及條條框框教學環節的約束,學生則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的課堂,教師自始至終唱主角,學生從頭到尾當配角,這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直接或間接扼制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妨礙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觀念、體制、行為以及環境等因素。通過實施“師生換位”,構建和諧、開放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思維不拘泥于教師的牽制而自由馳騁。松開了手腳,忘記了拘束,擁有了自主,師生實現了身份上的平等,敢于和教師及周圍的同學積極交流,在課堂上每個學生努力展示自我,感受自身的價值,感受共享的甜蜜,感受成功的快樂。這樣的教學方式促進了學生主體性(包括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的發展及學生個性特長的充分發揮,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實現課堂上的“角色”轉換,加強對新課標的學習和理解,不斷探索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新模式,從根本上改變那種制約教育教學發展的舊模式。
注:本文為甘肅省白銀市“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小學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研究論文,課題編號:BY[2017]G100號。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