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東
摘 要:語文是一個綜合性的教學科目,知識相對零散而又相互聯系,對于學生的信息意識、積累習慣有著一定的要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多媒體教學策略,做好學生的基礎認知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知識梳理能力與歸納構建能力,不斷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
關鍵詞:語文;多媒體;教學;策略
一、運用多媒體做好知識點教育
常言道“萬丈高樓平地起”,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先打好基礎。這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特別是在閱讀識字的過程中,只有掌握了充足的詞匯量才能夠理解字詞、句子的含義,繼而才能夠更好地體會文章的情感內涵,進而得到情感認知、思想境界的升華。新時期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借助多媒體手段,讓學生體會到新的學習方式,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加深他們的學習感知,為日后的學習發展打好基礎。
比如,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我們除了引導學生會認、會寫,還要讓學生了解漢字的來歷,感受到漢字的形聲會意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漢語文化。引導學生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學中,我們就要善于運用多媒體進行多媒體演示,將漢字的發展規律、演化步驟進行演示,讓學生能夠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畫、聲音對于漢字的含義有一個更為全面、深刻的感知。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漢字由甲骨文、金文(殷商)、小篆(秦)、隸書(漢)、楷書(晉唐)、行書(魏晉)、草書(漢唐)的變化,同時也要善于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認識到當今的書本印刷體、包裝印刷體,讓學生能夠體會到幾千年來漢字的發展歷史,進而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讓他們感受到古人的造字智慧,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另外,我們也要善于運用多媒體針對某個知識點進行專題教育,特別是對于簡化字,例如,“月字旁”的“肥胖、胳膊、臂膀”、“王字旁”的“玲瓏、琉璃、玻璃”,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這其實“肉字旁”“斜玉旁”,之后讓學生認識到漢字的“本質”,追根溯源,才能讓學生對于漢字的含義有一個更為科學、理性的認知,進而感受到漢字構字、表意的特殊意義。
二、運用多媒體做好知識線教育
曹雪芹先生曾經感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闭Z文作為一門生活性、人文性學科,每個字詞、每個案例中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知識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課外知識的滲透運用,引導學生善于“以點帶線”“舉一反三”,通過某個知識點的學習獲取更多的知識鏈接。
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善于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善于抓住課堂的教學目標,運用符合學生學習需求、滿足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促進學生知識鏈條的構建。比如,教學中我們就要善于運用知識拓展,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課外知識的延伸引入,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知識的基礎上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例如,在教學《觀書有感》這首詩的時候,如果單純地讓學生會背、會默寫,那么只能算是完成了一成的教學目標,更重要的教學目標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這首詩的基礎上學會其中的寫作技巧、寫作方法,感受詩詞表達出的作者的態度與精神境界,讓學生能夠學會詩人的學習方法、讀書方法,養成不滿足現狀、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我的良好習慣。教學中,我們要運用多媒體演示讓學生通過多媒體材料中對于作者、對于詩文的分析,認識詩人的理學思想,感受到看似寫景、其實說理的寫作技巧,進而更好地體會到詩人表達出的學習態度與人生哲理。此外教學中我們也要善于運用群文閱讀這一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來搜集相關的經典佳作,通過課文相關內容、相似內容的引入,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三、運用多媒體做好知識模塊教育
《荀子·勸學》中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闭Z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語文知識量的大小、知識模塊的多少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基礎認知,決定著學生的精神境界。特別是在小學階段,正處于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認知的養成階段,學生當前的學習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未來發展。教學中,我們要樹立高度的責任意識與使命感,體會到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的重擔,在教學中善于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基礎上獲取更多的學習體驗,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教學中我們要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引導學生完善知識模塊,開闊他們的學習視野,讓他們能夠感受到語文知識體系的龐大,體會到祖國語言的魅力,獲得更好的認知發展。比如通過對于詩詞平仄規律的演示、對于詩詞配上圖片、音樂進行播放,通過歌唱的方法進行學習,豐富學生的綜合體驗。另外,也可以通過作者簡介、影視作品等形式讓學生能夠對于作者有一個更為立體、完善的認知,對于詩句內容有一個更為全面、直接的理解,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知識模塊認知,只要提到其中的任一信息,都能夠還原出相關的知識內容。
總之,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巧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不斷拓展課堂教學的時空范圍,讓學生能夠獲取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加深他們的學習感知,不斷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質。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