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燕
摘 要:鼓勵、賞識和表揚性的話語能夠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增加這些語言的運用,借此來提高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結合現階段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多年的經驗,提出了如何在朗讀教學中不斷豐富賞識評價語言,提高朗讀教學效率的策略。
關鍵詞:賞識評價語言;朗讀教學;有效性
一、現階段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現狀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師之前對于朗讀不重視。很多教師覺得朗讀是非常形式化的東西,在語文教學以及考試中不會有太重要的體現,所以朗讀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教學形式。導致學生很多時候不會朗讀,不知道如何有感情地朗讀出文章中的內容。在一些感情非常飽滿的片段面前,不好意思去表現自己。這兩者都造成了小學生很難讀出文章應有的感情,加之教師平時對學生缺乏相應的朗讀訓練,所以學生都沒有朗讀的意識和習慣。
二、教師如何豐富賞識評價語言,提高朗讀教學效率
1.分角色朗讀課文,關注朗讀過程中的閃光點
教師想要提高朗讀教學效率,就得關注學生的朗讀過程,分析學生朗讀的效果以及產生的原因。很多文章里面都有著不止一個角色,教師完全可以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學生也能感受到許多不一樣的樂趣。比如,教師在朗讀《駱駝和羊》的時候,文章中有羊、駱駝和老牛三個形象,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來分角色朗讀。學生A飾演駱駝,學生B飾演羊,學生C飾演旁白,學生D飾演老牛。四個學生讀完之后,教師根據每個人的朗讀提出不同的評價。教師要努力找到學生的閃光點,首先要鼓勵學生:每個人讀得都非常棒,大家給予掌聲。A呢,教師覺得我在你這么小的時候,可沒有你讀得這么棒,但是要是聲音大一點就完美了;B呢,聲音洪亮,這一點非常棒,要是再讀得流利一些就更好了,課下的時候要熟悉課文;C的旁白的段落是最多的,讀起來非常流利,教師覺得你課下肯定是做功課了,給你提出表揚;D只有一句話,但是這句話點名了主旨。來回答一下你覺得這句話是什么意思?這樣一來,其他學生閱讀的積極性都得到了提升,大家都希望自己來完成一個角色的閱讀。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注意力也更加集中,這樣一來,教師的朗讀教學也充滿了激情,學生自己成為朗讀的主體,能夠從朗讀中學到非常多的東西。這是教師帶領大家朗讀起不到的效果和作用。
2.善待學生的錯誤,關注學生的發展
小學生因其年齡較小,自制力較差,在實際朗讀教學中必然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教師對此要有耐心。不要因為學生的一些舉止就表現出不耐煩的情緒,這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學生在實際朗讀過程中必然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朗讀時磕磕絆絆,念錯生字生詞,朗讀的感情沒有合適地把握住。教師面對這樣的問題時,可以耐心指出其中的生字生詞,要求大家進行朗讀,同時告知該同學:都錯了不要緊,最重要的錯了之后要重新學會。現在你再來重新讀一下這個詞語。這樣不會讓孩子覺得有壓力,如果因為這個問題引起了其他同學的嘲笑,這時教師要努力幫助他擺正心態,教會他不要害怕挫折和嘲笑,自己努力的學習好就可以了。教師應用正向的學習評價語言,幫助學生積極戰勝困難,積極面對自己。更重要的是指出學生的錯誤,幫助他們改正,加深學生的印象。
3.鼓勵學生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教師盡量不要責備學生,而是盡可能找出學生的優點激勵學生。作為小學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天性,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教師要善于誘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朗讀教學活動中,努力為學生創造多種多樣的成功機會,讓他們去體驗成功的樂趣,并能在成功中去發現和發展自己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把教師的期望和要求逐漸變成有形的事實。教師可以運用較簡單的問題引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在朗讀《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問有誰知道蘇軾的詩呢,知道的可以給大家朗讀一首。很多學生給出了不少古詩,看到其他人會背誦那么多的古詩,暗自下定決心自己也要學習背誦古詩。同時,教師表揚到:這位同學能朗讀這么多的古詩,平時學習一定非常的用功,要再接再厲。接著,教師可以朗讀《題西林壁》這首詩,讓學生感受到這首詩的魅力。要求來完成朗讀,教師提問誰能翻譯一下這首詩?這樣一來,動口回答問題為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學生也樂于接受。教師也可以在課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有層次的適合“后進生”特點的活動,為他們發展興趣愛好、發揮特長、取得成功提供更多的機會。在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這就要求實施激勵性評價,幫助學生看到成功之處,認清自己的力量;找到失敗的教訓,要激勵學生滿懷信心去爭取成功。在這期間要不斷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對學生的看法不能加以否定,而是要鼓勵他們多加發言。
總之,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信心很多來自教師的鼓勵和期待,教師應該做好這件事情,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李麗.論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J].現代交際,2016(8).
[2]康建筠.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表演性朗讀的運用分析[J].現代交際,2017(1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