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平
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特點,是以科學探究為最重要的學習方式,在科學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因此,小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尤為重要。在科學教學中,教者如何進行有效的養成教學、培養小學生終身受益的探究習慣呢?
俗話講得好:實踐出真知。根據筆者從事二十多年的小學科學實踐教學經驗,要使學生自小養成科學實驗探究的好習慣,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教學工作者,應從三方面進行有的放“矢”的聰慧“攻”略。
一、興趣是學生養成探究好習慣的墊腳石
中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一門科目的學習“樂之”了,產生了濃厚興趣后,自然而然就會比別人學得好,并會使其對這門學科深研的潛力變得強勁起來。
怎樣有效地激發兒童學習科學課的興趣呢?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馬云的英語老師喜歡表揚鼓勵學生,懂得學生的心理,一句“馬云的英文發音比我還好”的表揚語,使得馬云后來精通英語,與世界名人交流時講的英文如同在說家鄉話。因此,要使學生對科學產生樂趣,科學教師須做到關心愛護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說,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
其次,會講科學故事,滲透科學精神。愛聽故事,是小孩子的一大天性。小孩子多聽故事,可以培養想象力、思考力、邏輯推理能力、專注力;多聽科學故事,可以培養孩子的科學想象力、科學思考力、科學邏輯推理能力、科學探究專注力。好的科學故事,所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會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塑造自己良好的科學實驗探究的習慣,會讓孩子的心靈得到先人科學精神的灌溉、滋養,讓孩子在人類科學智慧的光芒下茁壯成長。
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學習,是以探究為核心,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作為科學教師,應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放開手腳,讓學生自主探究,在自主探究中萌發創新意識,要積極營造各種各樣適合學生科學自主探究的好環境、好氣氛。
那么,在小學科學教學實踐中,怎樣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呢?
1.好奇心與科學探究要銜接好
對自然萬物的好奇心,小學生是與生俱來就有的,好奇心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和原動力,有了對事物的好奇心,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十分強烈的探究欲望。所以,為師者,一定要呵護好學生的好奇心,并且有意識地在科學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科學之母”是著名畫家范曾說過的一句名言,誠然,的確如此,好奇心是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原動力。學生有了對科學事物的好奇心,教師就能正確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可順暢地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實驗來解決科學問題,進而促使學生逐漸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如果對自己從事的探究活動,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那么這種原動力就能充分調動起孩子的探究欲望,進而使學生能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這樣的探究欲望,會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下,由不經意到自覺,從感性到理性,逐漸成為學生自己的科學素養。
2.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探究思維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懂得:科學就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誰都可以研究它,許多科學家的成就往往就是建立在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探究的基礎上的。
另外,要讓學生進行適當的猜想,提出科學的問題。大部分學生的猜想很有可能只是停留在自己已有的經驗與認識的思維水平上,也很有可能脫離了正常的思維異想天開地猜想,這樣的猜想極不利于學生進行實際的科學探究。遇到這種情況,師者應及時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究價值的科學問題,使學生少走彎路,讓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探究的必要和價值。
3.培養學生單一性科學探究能力
單一性探究,就是在科學領域的某一方面,單一地進行較為嚴謹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教學種子萌發所需條件時,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大多數種子能發芽,但大米卻例外。吃的大米,為什么不會發芽呢?帶著這個疑問,學生就大米進行單一探究,驗證大米是否真的不發芽。學生們先種下一些平時吃的大米,而后像農民伯伯一樣細心澆灌管理,每天認真觀察大米的變化。多日以后,發現種下去的大米,不見一棵秧苗出土。于是刨開土,還是不見小苗芽,而看到了有的大米粒已發霉變黑了。由此初步得出,大米不能發芽。接著,改用稻谷入土,幾周后,大多能發芽,出芽率還很高。經過那么長時段的單一探究,對比實驗,學生終于搞明白了大米不能發芽的緣由,原來稻谷有谷皮包著,里面的結構很完整,而稻谷去皮后就變成了大米,在掉皮過程中,也掉去了大米上的胚,胚是種子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大米就不再是完整的種子了,因此就不能發芽了。在對大米為何不發芽的單一探究中,學生在實踐探究中所表現出來的對科學嚴謹、求真的優良態度,得到了較為完美的展現,久而久之,就成了學生自身的一種可貴的科學素質。
經歷多次的單一科學探究后,學生自覺進行實踐科研的潛力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科學探究習慣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小學科學探究的養成教學,就是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行為習慣的教學,包括正確的科學探究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它是小學階段科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學生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為師者多渠道、全方位地幫助,因為“習慣成自然”是需要時間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