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增軍
摘 要:敘述了待進生的狀況、心理素質以及他們在課堂中的表現,并講述了怎樣在教育教學中關注這些待進生。用一個具體事例來說明教育的結果,呼吁大家為提高全民族素質,都來關注這些待進生。
關鍵詞:待進生;自信心;思維啟發
每位教師,所面對的都是千差萬別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接受能力。特別是對新知識,學生的接受能力更是不一樣的。特別是有的學生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懂得學習,就會讓老師非常頭痛。下面就談一談我對待進生工作的看法。
我所說的待進生,就是指那些學困生、旁聽生。這些學生,智力存在明顯缺陷,到了上學年齡連數都不會數,無法同正常學生一起上課。老師講課他們一點都不懂,這些學生大多數在心理上具有明顯的自卑感,由于他們接受能力差,一時半會無法掌握新知識,進而出現了教師指責、同學冷落的現象。這樣時間一長,就會導致他們自我放棄,之后就產生了恐懼、抵觸的情緒,他們對自己不自信,遇到不會的問題不敢問,久而久之積累的問題就更多了。這樣便造成了他們嚴重的逆反心理,使他們上課時不專心聽講,不能積極思考、不回答問題。他們覺得,老師講課與自己無關,老師也從不提問他們。他們的學習成績與班級、與老師也沒有關系。他們也不寫作業,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會也不懂。他們只是在班級里坐著或者玩耍,沒有學習概念。
對于這些待進生,我從來不放棄、不歧視。他們更需要教師的關愛,更需要理解。在他們身上傾注關愛,對于他們來講,無異于是久旱逢甘雨,即使是再不懂事的學生,你總是這樣關心和愛護他們,也會起到作用。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智力也有所改進,如果老師加倍關懷他們,他們也會融入班級這個大集體中。我教學生時,一篇課文對我有很大啟發。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想對我們教師會有幫助的。課文講的是一位新來的王老師,接手了一個新班級。當他講完了一段課后,便提問問題。他指了一名學生起來回答問題,結果全班學生都哄堂大笑,那位被叫起來的學生也只是站著,不回答問題。課后王老師找到了這位學生,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差生,沒有老師提問我,全班學生都知道,我自己也承認。”王老師說:“那我今天提的問題你現在能回答我嗎?”那個學生說:“能。”王老師對這個學生進行了熱情的鼓勵。過后,王老師送給這個學生一個大信封,讓他回家去看。信封的正面寫著幾個大字:“差生”檔案。原來信里的內容是:
貝多芬學拉小提琴時,他的老師說他絕不是當作曲家的料。
愛迪生小時候反應奇慢,老師認為他沒有學習能力。
愛因斯坦四歲才會說話,七歲才會認字。
物理學家牛頓小學成績一團糟。
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大學時因成績太差被退學。
英國首相丘吉爾小學六年級曾留過級。
藝術家羅丹考了三次都沒有考進藝術學院。
物種起源的作者達爾文在自傳里透露,所有的老師都認為我資質平庸,與聰明不沾邊。
這位學生像得到了寶貝一樣讀著這封信,他受到了鼓舞,以后的學習非常努力。王老師的這種教育方法真是值得我們借鑒,我也在教學中加以應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對于那些無論怎樣努力也跟不上的學生,我就用降低學習目標和要求的方法,使他們也能體會成功的樂趣。這樣能使他們增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在作業的要求上也區別對待。這種潛移默化的鼓勵,也有效地培養了待進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在這點上,我是這樣做的,我接這個班,當班主任時是三年級,這班有個學生叫王×,是一名待進生,就是課可以上也可以不上,考試不算他的成績,從來不用交作業的那種旁聽生。當我接過這個班之后發現,他雖然智商很差,但可以與人正常交流。我試著讓他算點簡單的題。他說:“老師,我不會寫數。”我說:“那你就從寫數開始。”起初他是不愿意的,認為自己什么也學不會,但經我再三開導,終于同意試試。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他終于能寫十個數了。我們繼續努力,通過一個學期的指導和練習,他能做簡單的加減法了,每次給學生留完作業后,我就單獨給他留一點簡單的題讓他做。當他每次做完,我夸他完成得挺好、繼續努力時,他都是美滋滋的。雖然與其他的學生相比相差很遠,但他自己也有滿足感,也在努力地去做。經過較長時間的努力,王×也能做簡單的乘除了,也能寫上百個字了,并能讀懂簡單的短文。看到他的進步,我心里也特別高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對于待進生的進步,我更是注意了這一點。我經常安排一些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有針對性地讓這些學生參加。我也會把能力強的和弱的搭配起來,讓他們一起游戲,這樣也能啟發他們的思維,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使他們知道自己并不是被遺忘和拋棄的人。
總之,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越是弱勢群體,越是需要教師的關懷和幫助,只有認真抓好教學中待進生的轉化工作,才能使學校教育的整體水平有所提高,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全面發展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使我們整個民族的素質得到提高。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