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蘭
摘 要:加強小學生語言實踐教學,是提高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語文教師應傳授給學生必要的語文知識和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只有既掌握知識又會運用所學知識才能使智力得到發展,才算是學到了真正的本領。在語文教學中,應做到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語言積累能力的培養,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實踐活動;語言運用;提高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把語文學習定位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上,它囊括了豐富語言的積累,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為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上好語文課,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覺得在教學中應注重以下細節。
一、注重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預習是語文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節,課堂效果的好壞與學生的課前預習關系很大,能夠很好地了解本節課要講授知識的脈絡,準確地把握課堂的重難點,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為此,老師要制定指導學生預習具體訓練的計劃,其中包括“初讀”“質疑”“析疑”“積累”四個方面。具體的做法是:“初讀”——讀通課文,讀準字音,動筆進行勾畫圈點。“質疑”——提出困惑,找出不理解的詞、句、段。“析疑”——查找工具書和相關資料;理解詞、句、段;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積累”——課文中有不少文質兼美的句子,優美的描寫,動人的抒情,富有哲理的思想隨處可見,那么讓學生做好摘抄的習慣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讓學生對文章中精彩的句段反復朗讀、品味,直至成誦。
二、注重語言積累能力的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素養。”語言的積累不僅憑借課本,依靠課堂,還應延伸到課外,取材于生活。
1.品析鑒賞,學會積累
教材中的文章、詩歌、名言警句、對聯、諺語等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語言都非常規范優美。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引導學生積累語言,要求學生摘抄在筆記本上并背誦。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2.言語實踐,落實語用
在教學中,教師要以讀促寫,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創造性的口頭表達、書面寫作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言語的運用過程中,進一步感悟言語之神妙,把握言語之精髓,也使課文的思想得以延續,自身的語用能力得以提高。
3.提供資源,激發積累
因為我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經濟都不好,課外讀物很少,在班內設立“圖書角”,讓學生每人每天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放在圖書角里,同學們互相借閱,既減小了家長的經濟壓力,又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何樂而不為?
4.走向生活,豐富語言
生活如土壤,語言是大樹。有了肥沃的土壤,語言才能枝繁葉茂。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出社會,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將生活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記錄下來,在交際中發展語言,在傾聽中學習語言,在思考中錘煉語言。如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今日的家鄉”“生活與科學”等,讓學生在展示調查、采訪、收集材料、整理交流等綜合技能的同時學習語言,運用語言。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學生如果從小就積累大量的語匯、大量的句式、大量的短篇,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語言經驗,并有良好的語文素養,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也就越準確。
三、注重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生應當具備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際,發展合作精神。”如何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
要根據話題內容,巧妙設計導入方式,精心組織教學,引導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練習,做到有話可說,有話愛說。讓學生暢快地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訓練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如:課前5分鐘,作為學生練習語言表達能力的時間。可以介紹自己看的書報;可以講故事;可以看動作猜成語;分享近期所積累的詞語、句段;可以說說讀了某篇課文的感受。令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2.把口語交際訓練與日常的學習生活結合起來
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除了上好口語交際課以外,還要注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在回答問題、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隨時關注學生的口語表達情況。如教學《出色的老師》,上課伊始我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你的心目中,怎樣的老師稱之為出色的老師?這樣圍繞課題展開談話就是口語交際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為學生學習下文做了鋪墊。
3.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評價
對口語交際進行評價,能有效地提高口語交際的質量。學生參與評價,會促使他們更加認真地傾聽別人的發言,并判斷正誤、優劣。或肯定贊揚,欣賞別人優點;或質疑爭論,對別人提出建議。
總之,教學中我們應該抓住學生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機,對其進行扎實的語言訓練,努力營造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和活動氛圍,鼓勵學生多閱讀、多發現,使學生在一種快樂、輕松的積極狀態下盡情地學習,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編輯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