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哲桂 羅永有 陸大同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的學習方式的含義、理論基礎與特征,提出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的學習方式轉變途徑:提高教師教育教學信息技術整合能力、強化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設計能力、重視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升、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等。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 高職信息技術? 教育教學整合? 學習方式? 信息技術整合能力? 信息化設計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081-03
大數據時代,我國高職院校對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資源的整合要求越來越高,整合力度也越來越大,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加快了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速度,并成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支柱,利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實現質變。另外,信息技術與高職教育教學進行深度整合,創設了新的課堂教學情景,確立了學生的主體位置,賦予教師引導的效能,學生的學習方式受到沖擊并實現重構,學生學習情境變得更為生動且多元化,便于學生順利掌握教學知識點,激發學生綜合學習的激情,提升學習的實際效果。因此,我們需要關注并重視研究大數據時代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的學習方式,保證整合發揮利導教育教學的作用。
一、高職傳統學習方式理論基礎的局限性
高職學校傳統的學習方式較為單一,多采用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知識的單向傳授,學習獲取渠道較為固定,學習多為被動獲取,學生學習依賴性較強,學習方式缺乏獨立性、主動性以及客觀能動性,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與實踐經驗不足,導致知識遷移與內化效果不佳。
對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而言,其探究的是學生學習的外在表現,忽視對學生內部心理以及思想意識的研究。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將學生個體行為闡述為學生受到外部條件沖擊后,為了適應該沖擊過程而產生的相關反應。同時,該理論忽視學生內部心理變化產生的影響,只強調外部刺激的作用,認為依托外部刺激能夠有效預測控制學生的學習行為,從而產生預期的學習效果。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引導性,構建出相應的課堂教育教學模式,該模式突出學生學習的外界沖擊性,認為學生學習情況完全由教師進行支配的,否定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忽視學生學習的互助交流,致使教育教學呈現出單向疏導現象,教師只負責單向傳輸知識,學生負責被動獲取知識,導致學生欠缺學習必要的熱情,且知識掌握浮于表面,學生無法在實踐中充分應用所學知識。
二、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學習方式的含義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滲透應用愈發廣泛,進入21世紀以后,信息技術被積極應用于教育行業,致使教育教學依托的學習理論也發生了本質的改變,從而實現不同于傳統學習理論支持下的教育教學學習效果。
信息技術在高職院校教育教學中的深入應用,推動著高職院校加大了教育教學改革的力度,對教育教學資源進行整合,有效地優化了教育教學資源內容,改善了師生以及生生的關系,更新了教育教學理念,變革了教育教學方式,轉變了教育教學功能,使得教育教學的效果更加理想。目前,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正趨于完善,改革重在擺正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中的位置,確定學生的主體位置,將教師置于主導位置上,依托教師的指導作用,實現學生主體的學習活動,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梢姡呗氃盒=逃虒W模式在信息技術的影響下發生較大改變,賦予了高職院校學習方式新的含義。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學習方式,即指在新型信息技術教育教學理念的貫徹下,有效應用數字信息化教學資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出直觀、形象、生動的教育教學情境,設置全面科學的教育教學環節,實現學生認知與情感的共鳴,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三、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學習方式的理論基礎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的課堂教學模式,其主要依托當代建構主義理論。當代建構主義理論突出人的意志作用,強調世界的物質性,認為世界是通過人的主觀意識不斷地被認識,人充分依托個體經驗完成現實的建構,人通過個人大腦創建出經驗世界,因為每個人的經驗存在差異性,故對外界產生不同的理解。高職院校依托當代構建主義學習理論,構建了高職院校特有的教育教學新模式,改變了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行為方式,給予大量空間讓學生根據個人情況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建構過程讓學生學習更加主動,更為積極,且具備他人不可替代性。
在當代建構主義理論支持下,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學習方式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建構:其一,針對新信息所包含的意義進行建構,即指通過獲取的新信息,充分依托信息化技術手段,分析提取出其意義,借助其意義進行學習方式的建構過程;其二,對于原有經驗的改造以及重構,即指對于已經形成的傳統經驗,依托網絡以及信息化手段,分析其存在弊端以及經驗背景,探析出其面臨的新形勢以及完善措施,從而實現對原有經驗的完善以及重構。通過信息技術在高職教育教學整合中的應用,能夠直觀形象地將知識點呈現給學生,能夠為學生營造出快樂的學習氛圍,有效實現當代建構主義理論的思想精髓。
四、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的學習方式特征
(一)自主化
隨著高職院校對于信息技術應用意識的逐步增強,高職院校加快了教育教學整合的發展速度,從而實現了世界各國網絡教育教學資源的交融,實現了教育教學資源的互動共享,使得學生獲取教育教學資源更為便利、簡單,讓學生能夠較為輕松地實現學習知識的自主轉化。目前,高職院校積極進行網絡教育教學資源的建設,如建成高職虛擬軟件庫,設計高職電子書刊,建立高職教育教學資源網絡,從而為學生呈現出海量的信息資源,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整合的學習環境,收集篩選、甄別提取出相關的信息資源,學生借助數字網絡平臺進行自主學習,且實現與其他師生的密切交流互動,促進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梢?,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后形成的學習方式,其有助于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由傳統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與效果。
(二)生動化
高職學校在教育教學資源整合中充分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出更為生動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課下教學資源。高職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資源整合時,將涉及知識點的典型文字圖片、視頻音樂等資源,依托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有機融合,打造出生動形象的微課以及教學課件等資源。在信息技術中,高職教師通過運用多媒體設備,實現教育教學模擬仿真情境的創設,給予學生更為直觀生動的教學感受。
(三)虛擬化
信息技術在參與高職教育教學資源整合應用時,針對部分操作性強的專業課程,可以營造出虛擬仿真的學習氛圍,創設生動的仿真校園、形象的仿真圖書館與教室,建立虛擬仿真實習實訓設備與場所,為學生創設出便于學習的仿真場景,便于學生打破時空限制。同時,對于部分實際操作困難的專業課程,它能夠實現學習的安全性與便捷性,方便學生切實掌握學習要點,實現虛擬與現實學習的交互融合,促進校內外學習的交融,為學生打造出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與效果的提高。
五、高職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整合的學習方式轉變途徑
(一)提高教師教育教學信息技術整合能力
第一,不斷提升高職教師資源收集能力。高職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時,需要根據課程教學大綱,認真探究課程教學任務,結合教學目標并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確定教育教學目標搜索的范圍,避免盲目搜索,以防出現資源搜索的盲目性,故先要分析確定出知識點關鍵詞,結合知識點關鍵詞展開搜索,進行相關資料的收集匯總。第二,積極提高高職教師分析處理能力。高職教師針對收集獲得的大量資源,需要進行切實可行的分析整合,認真分析信息技術的應用特征,全方位比較篩選出有效的資源材料,綜合高職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以及充分考慮教育教學資源與信息技術交互融合效果,挑選出有效的教育教學資源。第三,逐步增強高職教師教育教學資源的銜接融合能力。高職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資源融合銜接時,需要羅列出知識點要點內容,結合要點挑選出相關資源,并將相關文字音頻、視頻圖片等資源進行有效銜接,從而確保銜接融合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梢?,提升高職教師教育教學資源的融合銜接能力非常重要。
(二)強化教師教育教學信息化設計能力
第一,強調“人本主義”理念的貫徹。高職院校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活動設計時,需要全面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綜合考察不同學生群體存在的差異性,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杜絕違背學生學習規律,為學生打造出積極、快樂的學習環境,實現“以人為本”的理念真諦。第二,關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實際應用。高職院校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時,需要充分掌握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精髓,把握高職教育教學的特點,建構出可行、科學、具體的學生學習方式,勇于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積極選用新型教育教學手段,重視學生學習活動的開展,注重針對學生學習與合作的效果進行全方位立體評價。因此,教師在進行教育教學設計時,需要熟練掌握信息技術,重視教育教學模式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建構。
(三)重視高職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提升
首先,注重培養高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能力。由于高職學生存在學習基礎參差不齊的現象,一旦構建的教育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學習基礎,則必然會影響學生參與教學互動的效果,且容易降低學生學習激情,故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教學整合時,需要考慮學生學習基礎,分層次進行教育教學資源的收集整合以及教育教學設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使每個學生都能依托教育教學過程收獲知識以及成就感,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其次,注重學生問題解決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能力的培養。通過信息技術創設的虛擬仿真環境,設置生動趣味的問題場景,針對相應的知識點設置隱蔽性方案,激發學生探析問題的興趣,通過相關的提示場景,幫助學生尋找到問題的解決思路,從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另外,教師可以在學生自主學習前,借助任務驅動方案,利用小組合作活動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能力。
(四)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通過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實現學習目的,同時強調學習環境建構的重要性。因此,高職教師在創設教育教學情景時,需要借助信息技術整合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全面激發學生參與教育教學的主動性,結合學生的個性與心理需求情況,進行教育教學設計,制作出生動活潑、層次多樣的多元化教學資源,從而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群體對知識點的需求,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知識點以及整理能力,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教學更趨于開放式,使學生脫離了過去單純借助現實設施開展學習活動的桎梏,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得學生能夠在虛擬仿真的教學環境下完成諸多現實環境中不易實現的操作過程,讓學生直觀全面地掌握知識點內容,實現知識的有效汲取與轉化,讓學生形成更具實效性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李宇.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J].中國成人教育,2016(11)
[2]張長利.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教與學探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5(3)
[3]蘭士紅.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的融合應用[J].教育與職業,2016(2)
[4]張大良.著力推動高校加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在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上的講話摘要[J].中國大學教學,2016(17)
[5]任友群.追尋常態:從生態視角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J].中國電化教育,2015(2)
[6]周長春.打通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最后一公里”[J].中國教育學刊,2015(1)
[7]林蕙青.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