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華
【摘 要】本文針對當前大學生生活方式中作息時間紊亂、運動量不足等問題,研究科學運動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影響,發現科學運動可以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為大學生日后就業奠定基礎,并提出加大健康運動的宣傳力度、養成科學運動的習慣、形成合理科學的生活方式等建議。
【關鍵詞】科學運動? 大學生? 健康生活方式? 影響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12C-0161-02
當前,高校規模不斷擴大,學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多,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對未來國家和社會發展都有重要影響。當然,影響當代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比較多,高校和學生要共同面對這個問題,幫助學生養成科學運動的習慣,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運動方案,保證大學生的健康發展。
一、當前大學生生活方式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作息時間紊亂。隨著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大學生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手機和電腦成為大學生生活中必備的電子產品,而且高校一直堅持開放式教育,這為大學生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條件,很多大學生沉迷游戲,整日整夜的打游戲,甚至還有學生過早的接觸社會環境,這些都導致學生的作息時間紊亂,甚至出現黑白顛倒的問題,對學生成長十分不利。
目前,還有很多學生為了睡懶覺不愿意吃早飯,而早飯對學生健康影響非常大,如果學生養成不吃早飯的不良習慣,學生的身體質量將會下降,學習效率也會受到影響。除此之外,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學會吸煙,而吸煙對學生健康的危害性非常大。
(二)運動量不足。目前,很多大學生沒有認識到運動對自身健康的重要性,沒有養成主動運動的習慣。同時,大學生課程比較多,學生每天都需要長期靜坐,很少有時間參加體育運動,只有在體育課上能夠參與到運動中,而體育課程的時間有限,無法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由于學生的運動量少,導致學生的患病率有所提高,主要包括以下疾病類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神經官能癥、高血脂、高血壓,等等。大學生是社會中比較特殊的群體,大學生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他們個性鮮明,活力十足。但是,現代大學生不僅存在身體健康問題,還存在心理問題,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被嬌生慣養,堅持以自我為中心,獨來獨往,而且有的人自私自利,這些都導致大學生畢業后很難融入社會,最終出現就業難的問題。目前,很多大學生的體重超標,肥胖會引發多種疾病,嚴重危害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科學運動在強健體魄的同時還可以起到減肥的作用,解決大學生的肥胖問題。
二、科學運動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影響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影響生活方式的因素包括文化、民族、經濟、社會、風俗、家庭等。生活方式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生活習慣、生活制度、生活意識。從現狀來看,人們在運動方面呈現出以下現象:一是參與運動的老年人和兒童比較多,青年人數量比較少。二是參與運動的女性比較多,男性比較少。三是文化程度高者參與運動的意識比較強。如今,我國老齡化問題嚴重,人們的健康質量在不斷下降,大學生的運動能力也在不斷降低,大學生體質不好等諸多問題嚴重。雖然人們很關心自身的健康問題,但是卻不知道如何保持健康的狀態,人們的運動意識淡薄,認識不到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性。科學運動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幫助人們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大學生必須認識到科學運動的功能,把以下因素合為一體:一是知識,二是信念,三是行為,養成科學的運動習慣。
對某市不同年級高校學生展開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差異性比較大,大一至大三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數比較多,大四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數就比較少。事實上,健康生活方式對大學生成長有以下作用:一是提高身體機能,二是促進身體柔韌度,三是提升耐力,最終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目前,部分學生沒有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是因為他們一直誤認為自己的身體和心理都非常健康,不需要通過運動來調節,這部分學生即便是參加體育運動也會選擇具有趣味性的運動項目,但是并未養成長期運動的習慣。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每天沉迷于網絡游戲,根本不參加體育運動,這也就導致大學生的健康問題接踵而來。科學運動能夠加速人類社會化進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練習是體育運動的基本形式,人們在運動過程中會掌握一些基本的運動技能。二是運動已經成為一種文化,體育運動具有一定的規則,人們在運動過程中必須遵守運動規則,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三是科學運動能夠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情操,增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實現協調發展。
三、大學生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對策
(一)加大健康運動的宣傳力度。高校是大學生展開運動的主要場所,要想幫助大學生養成科學運動的習慣,高校就必須從根源入手,加大建設運動場地的資金投入,引進先進運動設備,并加大科學運動的宣傳力度,增強學生的運動意識,讓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科學運動中。科學運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也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科學運動還可以堅定學生的意志,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系,能夠學會自尊和自愛。
(二)養成科學運動的習慣。大學生運動的時間絕對不僅僅局限于體育課上,大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來開展運動項目,每周運動四天,每天運動半個小時左右,一直堅持下去。如今,大學生生活的環境在不斷變化,大學生通過調節機體來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科學運動可以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大學生在開展科學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多做有氧運動;二是根據外部環境選擇運動的時間和地點;三是注意安全,不要受到外部傷害;四是做好運動前的準備工作;五是在運動過程中,人體水分的流失會比較快,要及時做好補水工作,而且最好飲用運動型飲料;六是大學生要對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有充分的了解,如果身體患有疾病,在開展運動時就需要視情況而定。大學生在開展運動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過度疲勞,過度疲勞屬于病理的一種,過度疲勞對人體的傷害性非常大。人體過度疲勞可以表現在心理、軀體等方面。心理上的表現為肌肉僵硬、肌力下降、關節不靈活、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等方面。軀體上的表現為情緒不寧、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判斷失誤等方面。如果學生在運動過程中感到疲勞就應該在短期內適當減少運動量,甚至是終止運動,觀察身體的變化。休息是消除過度疲勞最好的方法,而且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每天的睡眠不能少于八小時。除此之外,緩解過度疲勞的物理方法包括日光浴、吸氧、局部療法、推拿按摩,等等。高校為了保證學生的充足睡眠需要加強宿舍管理,管理人員要每天檢查宿舍,并及時記錄反饋,刺激學生的行為。學生之間要相互監督,共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高校教師也要以身作為,為學生起到榜樣的作用,時時規范自己的行為和語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校可以組織一些宣傳活動,為學生列舉真實案例,分析不良生活方式對學生的影響,最終增強學生科學運動的意識。
(三)形成合理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不僅僅體現在科學運動上,還體現在合理科學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大學生只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具有階段性、整體性等特點。目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原則體現在系統性與科學性相結合、長期性和反復性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等。矯正大學生不良生活方式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需要堅持不懈,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對于大學生不良生活方式,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調整和糾正:加大不良生活方式宣傳和教育力度;對大學生不良生活方式進行人為干預;幫助學生養成鍛煉的習慣;科學用腦,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具體而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合理膳食,二是戒煙戒酒,三是心理平衡,四是文明生活。其中,合理膳食就是要合理搭配日常飲食,不要養成偏食的習慣,吃的種類要豐富,而且每樣食物量不能過多,并堅持粗細搭配。戒煙戒酒是因為無論是煙還是酒都是酸性物質,會侵害大學生的神經,導致大學生的記憶力下降,甚至患上呼吸道疾病,危害身體健康。心理平衡實際上就是大學生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遇到緊急情況時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不要產生壞情緒,讓自己一直處于愉悅的狀態下。
大學生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大學生健康問題不僅僅體現在身體上,也體現在心理上。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只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滿足國家對人才的需求。科學運動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糾正大學生不良行為習慣。運動能夠緩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也可以培養大學生堅定的意志。當然,每位學生的身體狀況不同,大學生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訂運動計劃和方案,避免過度疲勞。高校也要在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過程中發揮作用,加大科學運動的宣傳力度,增強學生的運動意識,讓大學生都能參與到科學運動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努力學習,成為學有所長、身體健康的大學生,為國家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黃寶軍,韓文華,蘇煜.科學運動對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14(10)
[2]鈕薇.健身秧歌對大學生健康體適能影響的研究——以吉林體育學院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大學生為例[J].科技資訊,2014(10)
[3]鄒曉麗,李在軍.健身走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大學生心肺功能影響[J].當代體育科技,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