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祎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學生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其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錯誤并不是壞事。錯誤是學生學習中的一種思維過程的體現,也是課堂教學中的寶貴教學資源。只要合理利用,就能較好地促進學生情感和思維的發展,使課堂更生動,教學就會更有效。為此,我們實施了“共享錯誤教學法”,要求教師及時收集、整理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以應對課堂的變化和生成的問題。教師跟著學生走,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和錯誤,這樣的教學才真實有效。因此,教師在備課時應該重點備以下幾個方面。
備學生:哪些問題請哪些學生上臺展示或口頭回答。
備問題:哪些問題可能比較難,需要老師多講一點,哪些問題容易一點,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己去“折騰”。同時還要預見到在教學中有可能出現哪些問題。
備環節:哪些環節該老師講,哪些環節該學生練,哪些問題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和討論交流。對問題的界定很重要,有些問題是真問題,可以讓學生討論;有些問題太寬泛或者太難,學生沒法討論;而有些問題太簡單或者太容易,沒必要進行討論。
1.上來“三個學生”。
每節課至少讓三個學生上臺書寫自己的答案,這三個學生中至少有一個是潛能生。教師不要輕易給出標準答案,而是讓全班同學自己判斷正誤,然后糾錯、更正,并尋找錯誤原因,規避類似錯誤,以期共同進步。
當然,讓潛能生上臺展示答案要看題目的難易程度。一節課中設計的題目要有層次性,注重差異。教師要在備課時根據學情精心選擇和搭配,并明確哪些問題由哪些學生來展示,這是備課的關鍵環節。
2.共享“一個錯誤”。
每堂課至少發現并抓住一次學生的錯誤(做錯了、寫錯了、不會做),放棄錯誤就是放棄一次讓學生進步的機會。
首先,教師要有抓住問題和錯誤的本領。這就需要教師有扎實的學科功底和敏捷的觀察判斷能力。如果教師沒有發現課堂教學中的生成問題,那就是教學的失誤或者是教師能力不足。如果教師發現了問題或錯誤而不去提醒甚至有意回避,那就是教師的失職。如果教師對有些問題暫時把握不準或給不出正確答案,可以向學生坦誠地說明原因,留待以后答復。
其次,教師要正確面對學生的問題和錯誤。有些教師既會講又會寫,但是忽視課堂中學生的問題和錯誤,甚至不準學生犯錯誤,只要學生一有錯誤就批評學生甚至打擊學生,這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教學行為。
最后,教師要有更正錯誤并指出錯誤根源、分析錯誤原因的本領,并能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最終達到共享錯誤的目的。有時候共享一個錯誤比直接給出一個正確答案更有價值。
3.留下“十分精彩”。
(1)留下10分鐘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和展示。一堂課45分鐘,有的老師滿堂灌,沒有給學生任何機會。這就是課堂的霸權主義———教師霸權。一節課必須有10分鐘以上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展示、合作探究。學習是任何其他人都代替不了的,學生要操練,要獨立思考就需要時間,老師應該自覺地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來操練,來思考、來展示。必須要有學生上臺展示的環節,以體現把黑板留給學生的理念。其實,一節課多擦幾次黑板沒關系,黑板本來就是用來寫字的。
有些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拼命趕進度、趕時間,生怕講不完,一節課從頭講到尾。最后的結果是:反正我講完了,教學任務完成了,至于學生是否懂了,課堂是否有效我不管。如果學生沒聽懂,那是因為學生能力太差。這樣的教學注定無效。實際上,一堂課沒有講完、沒有上完不要緊,教師不是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上課,而是為了是否有效而上課。
(2)課堂十分精彩。在師生共享課堂、分享成功的理念下,學生的思維活躍,學習積極性高,并且富有成效。課堂教學不可能不精彩。
(3)學生的人生將十分精彩。有些學科的潛能生往往就是因為某一門課程沒有學好影響了升學或學習心態,甚至恨這門學科和老師。反之,如果我們時刻關注這些學生,給了他們壓力、動力和希望,他們的學習成績和成就感或多或少會有提升,也不枉在這所學校待了幾年。即使將來他們在社會上還是平平淡淡、默默無聞的一個人,但是他們將永遠記得當年老師們沒有拋棄他們的那一份良苦用心!
自實施“共享錯誤教學法”以來,教師反映教得輕松,因為把時間留給了學生、把黑板留給了學生,教師不需要滿堂灌、滿堂問,講得少了、寫得少了,所以輕松。學生反映學得輕松,因為老師允許他們犯錯誤,甚至鼓勵他們犯錯誤。學生不僅學得輕松,而且膽子也大了,敢學敢問,敢于表達,敢于暴露問題,不怕丟臉,不怕老師批評,經得起挫折,經得起磨難。
(作者單位:株洲縣五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