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丹
摘 要:“薄荷閱讀”作為知識付費產品領域的佼佼者,它所推出的學習理念確有其獨特一面。作者從課程特色、學習收獲及課程對高職教師的啟示出發,淺談“薄荷閱讀”帶來的課程體驗感受及對作者課程的教學啟發。
關鍵詞:“薄荷閱讀”;課程特色;啟示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8-10-25
作者簡介:鄒 丹(1980—),女,江蘇常州人,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
一、“薄荷閱讀”課程特色
1.專業的課程設計
“薄荷閱讀”課程設計專業十足,從開始的個性化定制書單推薦,到每天早晚的課程內容安排,課程的主旨便是幫助使用者堅持閱讀直至完成課程目標。課程平臺設計極為人性化,有“聽+看”的閱讀組合方式可挑選晚間的定點講義推送極具深度。
2.豐富的互動體驗
“薄荷閱讀”充分利用課程平臺和微信平臺與用戶互動交流、答疑解惑、收集反饋信息,督促學員按時學習。學員通過平臺參與形式多樣的有獎活動,有效激發學習熱情。
二、“薄荷閱讀”課程收獲
1.英語詞匯量和閱讀能力的提升
通過100天的閱讀課程,不僅讀懂了小說,還對其文學背景有了深入的理解。與此同時,英文詞匯量經由測試取得顯著提升,而閱讀理解能力也在這100天中得到明顯提高。
2.良好閱讀習慣的形成
“薄荷閱讀”將“21天效應”這個心理現象很好地運用到了課程設計中,通過100天的學習,將原本刻意的學習行為轉變為自然的行為習慣。
三、“薄荷閱讀”對高職教師的啟示
1.活用移動智能設備,開發手機在線課程,使學生學習更為便捷
“薄荷閱讀”瞄準手機移動教學領域市場,開發極具移動學習特點的課程App,使學習更為便捷。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在線開放課程多使用PC端,手機移動教學領域市場尚未發展成熟。隨著智能手機功能日趨強大,手機網絡技術高速發展,并伴隨智慧校園的建設,高職院校進行手機端課程平臺的開發和手機在線課程的建設十分有必要。
2.高職教師要充分意識到社交軟件的巨大潛力,使其成為開展教學和互動的有利工具
“薄荷閱讀”的成功之處在于巧妙運用微信朋友圈。有效利用社交平臺,不僅能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也為學習互動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臺和展示空間。隨著社交平臺功能的日趨強大,它必將成為高職教師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之一。
3.高職課程設計要符合高職生學習心理需求,有效借鑒移動學習特點,保證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高職在線課程欲吸引學生,不妨多從高職生的學習心理需求出發,課程設計中教學目標要具體明確,復雜知識要化繁為簡,教學方式盡量擺脫單一化講解,加入情景教學設計很重要,碎片化、短時間的教學內容講解有利于維持學生的課堂專注度,通過社交平臺與學生交互,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
4.開展豐富有趣的學習效果反饋活動,使作業形式多元化,以課程學分作為獎勵手段,提高高職生的學習積極性
“薄荷閱讀”將課程作業轉換為形式多樣的有獎活動,用獎品吸引學員參與活動,使學員從被動地接受作業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高職教師可將單一的作業形式轉換為豐富有趣的學習效果反饋活動,并以課程學分作為獎勵措施,用以提升高職生的學習積極性。
5.靈活運用“朋友圈”“打卡”機制,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有效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為專業乃至學校營造良好口碑
高職院校在設計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時可加入“學習打卡”后臺程序,以督促學生在線學習,進而逐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一門課程即將結束前,教師可挑選優秀作品制成課程作品集讓學生分享至自己的朋友圈,這種朋友圈分享行為既是學生學習效果的展示,也是教師教學成果的宣傳。通過分享朋友圈這種社交裂變傳播行為還可為專業乃至學校進行有效宣傳,樹立良好口碑。
近年來,中國在線付費教育異軍突起,用戶愿意為知識買單,足以證明教育存在的價值。“薄荷閱讀”課程作為知識付費產品領域的佼佼者,它所推行的某些學習理念確實值得高職教師借鑒和研討。在高職教育即將面臨市場化的今天,如何讓高職生愛上課、愿意上課,是每位高職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聶 婷,周明瓊.淺析碎片化時代的數字閱讀——以薄荷閱讀為例[J].傳播力研究,2018(9).
[2]金 鑫,朱亮亮.移動閱讀APP用戶社交互動行為的驅動力研究——基于認知傾向的社會交換理論的啟示[J].科技與出版,2017(4).